滄桑巨變東城里

東城村古建筑遺跡

東城村唐代地券磚

《光緒丹陽縣志》卷二彭山記載

丹陽東城村(里)蕭道成祖居地 圖:王鐵牛 提供
文/王鐵牛 彭云良
丹陽的東城里,不僅在古籍上有1500多年前的詳細記載,至今仍有其村莊及地名,是齊梁帝王故里在丹陽的重要標志。
走進東城里,可看到遺留下的東城庵、蕭道成祖居遺址、蕭道成洗硯池、皇業(yè)寺等齊梁兩代許多古跡,現(xiàn)保存著20多幢清末民初的民居等建筑,以及古橋、古碑等歷史遺存。所有這些,都彰顯著東城里獨特的文化魅力。
蕭整艱難徙曲阿
西晉“永嘉之亂”后,蕭何第20世孫時任淮陰令的蕭整,考慮家族的長遠利益,率領蕭氏宗族、部曲、賓客數(shù)百人,從東??ぬm陵出發(fā)向南遷徙。渡過江后,先是在江乘暫住,因沒有地方落腳,再沿長江往東邊走,到了朱方地域京口城,只見到處住滿了從北方來的僑置民,更沒有可棲息之地。
蕭整一行由京口折向南行走,到了朱方和曲阿的交界之處——彭山區(qū)域,在這里暫居下來,蕭整對眾人說:我百年后將我葬在彭山。這里回老家也方便,跨過長江就行。
有一天,蕭整爬上彭山南部的金牛山,眺目向四周望去,北部是京口要地,萬里長江逶迤向東流入大海;由東向西的山脈,連綿不絕;向南的遠處是一馬平川的開闊丘陵地,近處有一條山崗伸向前方。蕭整驚嘆道“這是我理想中的風水寶地”,于是就住在東城里。
許多文獻都記載東城里是齊、梁兩代帝王的發(fā)源地、發(fā)祥地和歸葬地?!赌淆R書》載:“中朝亂,淮陰令(蕭)整……過江居晉陵武進縣之東城里。寓居江左者,皆僑置本土,加以南名,于是為南蘭陵蘭陵人。”又載:“武進縣彭山,舊塋在焉。其山崗阜相屬數(shù)百里,上有五色氣,有龍出焉。”《南齊書》,是齊代開國皇帝蕭道成的孫子蕭子顯編撰的,當時人寫當時事。
《南史》記載:“齊太祖高帝諱道成……其先本居東海蘭陵縣中都鄉(xiāng)中都里,晉元康元年,惠帝分東??樘m陵,故復為蘭陵郡人。中朝喪亂,皇高祖淮陰令整,字公齊,過江居晉陵武進縣之東城里……”《梁書》《建康實錄》《嘉定鎮(zhèn)江志》《至順鎮(zhèn)江志》,以及《丹陽縣志》都對“東城里”有記載。
東城里傍天子路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會稽郡,筑了一條“秦馳道”。馳道經過曲阿,北部以曉辛村為起點,折向東南方向到達南蘭陵東城里,再向常州方向延伸。
蕭道成在沒有登基前,朝中有人說,他的家鄉(xiāng)東城里是南蘭陵古城,有一條秦始皇經過的 “天子路”,人們說這里將有人要當皇帝。700年后在這里接連誕生了南朝齊梁蕭氏兩代開國皇帝蕭道成和蕭衍。
《南齊書》載:“上(皇帝蕭道成)舊鄉(xiāng)有大道,相傳云秦始皇所經,呼為‘天子路’,后遂為帝鄉(xiāng)焉。”《南史》載:蕭道成“所居地有一道,相傳云‘天子路’?;蛑^秦皇所游,或云孫氏舊跡。”
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建山鄉(xiāng)裴家村后原磚瓦廠取土時,挖到“唐代地券”磚。青磚質地的磚已破為4塊,長30厘米、寬15厘米,厚度為4.5厘米。磚上文字清晰可辨,5列,每列8到14個字。在脫落的石磚額碎片中,刻有“維茲”兩字。文字內容為:□安□□歲次甲辰三,□丙午潤州曲阿縣嘉德鄉(xiāng),故亡□□法恭尸柩墓于,郭東廿五里東城村西南一里,大唐神龍元年三□二日改于祁林。
從地券磚所刻58個文字中,可發(fā)現(xiàn)有關歷史信息:法恭尸柩墓原葬方位在東城村西南一里,大唐神龍元年(705)改于祁林?!对涂たh志》卷二十六載:武帝衍修陵,在縣東三十一里,貞觀十一年(637)詔令百步禁樵采。即在東城里山的區(qū)域規(guī)定距離內,帝陵園中不允許葬外人,由官方的園陵職司負責將普通墓葬移去。這塊地券磚已存在1319年,現(xiàn)保存在丹陽市博物館。
蕭氏祖宅有遺址
在東城里,有一氣派的老宅門額,百姓稱其為“迎嘉門”,傳說這里就是蕭道成祖宅遺址。這座高大的門額面朝東向,不似北方建筑那樣高大,也不及徽派建筑那樣張揚;沒有精美的雕花,卻含蓄地用磚頭砌嵌出“丁”字,寓意人丁興旺。門內南側民居已被拆除,北側尚存一排晚清閣樓建筑。
蕭道成祖宅遺址處于龍脊的主要位置,舊時有酒坊、油坊、磨坊等,到了時令八節(jié)更是人流如潮,熱鬧非凡。這里周圍還有幾幢小門額,在其背面有祖?zhèn)飨聛淼呢翌~“青龍鎮(zhèn)宅”。古籍記載蕭道成生下來時,遍身有龍麟紋;蕭道成的第一個兒子蕭賾,小名龍兒。這“青龍鎮(zhèn)宅”應了蕭道成家族是龍的傳人,故有此匾額延續(xù)下來。
蕭道成在童年時期,與小伙伴在村南的巨型桑樹底下做游戲;跟著大人在東城庵里敬奉祭祀祖宗;村西的池塘里印下他練字洗筆硯的身影。13歲時,父親蕭承之將兒子蕭道成接到京城建康,在雞籠山學館由名士雷次宗授教,學習《禮經》《左氏春秋》等儒家經典。
在東城里西南側,有東大、西小兩個緊靠著的池塘,村民傳說大的池塘,地勢高一點,是過去蕭氏宗族人用來淘米洗菜的塘;小的池塘,是蕭道成小時候在這里洗筆硯的塘。蕭道成作為“皇帝”書法家的基礎,就是在東城里打下的。
在學館休假時,蕭道成回到東城里,曾與同宗蕭順之共游丹陽東北的金牛山。金牛山是丹陽第一高峰,主峰海拔166.1米,是齊高帝少兒時期,與小伙伴在故里附近經常登高玩耍的地方。而東城里,則是齊梁蕭氏的文脈所在。
滄桑巨變東城里
《南史》齊本紀載:“高帝以宋元嘉四年丁卯歲生……舊宅在武進縣,宅南有一桑樹,擢本三丈,橫生四枝,狀似華蓋。帝年數(shù)歲,好戲其下。”說的是東城里蕭道成祖宅的門前,古代有棵長得特別高大和強壯的桑樹,人們在很遠的地方就可看到樹冠,到了近處再看它的形狀,桑樹就像皇帝出巡時的華蓋。
蕭道成小時候在桑樹底下與小伙伴們玩耍,他有天生的組織、指揮才能,小伙伴們都聽從他的號令。比蕭道成大2歲的堂兄蕭敬宗,在做游戲時對小伙伴開玩笑說:“這棵樹像皇帝出巡的華蓋,是為蕭道成長的。我們今后都要跟著蕭道成干大事,他今后要做到皇帝。”
雖然傳說有些牽強,但后來卻成了事實??上捑醋谌ナ涝?,他兒子蕭景先,跟隨蕭道成征戰(zhàn),深得恩寵,曾任司州刺史、領軍將軍等職?,F(xiàn)在東城里蕭道成祖宅遺址旁的空地上,每年都會萌生出小桑樹。
蕭整舉家遷移到這里后,人丁興旺,為紀念先祖,在居地旁建家廟,后稱“東城庵”,人們也稱“九龍庵”。東城庵原為兩進,后進三間平房里面供奉著地藏王菩薩和祖宗牌位等。門額上寫有“土能生萬物,地可載九州”吉語。前一進有閣樓和平房,間數(shù)較多,用作祭祀、倉庫、舉辦各種活動。古籍記載,蕭道成母親生養(yǎng)后不久斷乳,為了保持母乳喂養(yǎng),專門請了乳母,不久也斷乳。后在東城庵里祈禱,蕭道成母親及乳母乳汁豐盈。
1949年土地改革時,東城庵數(shù)間房屋分給勞苦大眾。上世紀六十年代,為了讓村上的孩子能有地方上學,將東城庵后一進三間改建為“東城村小學”?,F(xiàn)在東城庵后一進遺址尚存,西墻壁上還可看到教學用的黑板。1968年,東城庵曾作為林業(yè)隊所在地養(yǎng)過蠶,林業(yè)隊撤散后房屋倒塌一部分,現(xiàn)已修繕好。舊時每年正月初九,在東城庵第一進舉行庵會(燈會)活動,是丹陽每年最早的廟會,有“偷燈”得子(送子燈)傳說,并有舞龍燈的民間習俗。
清《乾隆丹陽縣志》卷一“疆域鄉(xiāng)都”記載,東城里在縣東北尚德鄉(xiāng)。東城里曾屬梁陵鄉(xiāng)管轄。新中國成立初,屬彭塘鄉(xiāng)。1956年,屬雙巷鄉(xiāng)東城高級農業(yè)生產合作社。1957年,雙巷鄉(xiāng)并入胡橋鄉(xiāng)。1958年,東城里屬建山人民公社東城生產大隊。1959年,東城、張巷兩個生產大隊合建為張巷生產大隊,1983年改為張巷行政村。東城村現(xiàn)有4個村民小組,總戶數(shù)150戶,人口460人左右。
2016年,張巷行政村辦公室設在東城村。近幾年獲得“中國傳統(tǒng)村落”“江蘇省三星級康居鄉(xiāng)村”“江蘇省衛(wèi)生村”“鎮(zhèn)江市衛(wèi)生村”“丹陽市文明村”等稱號。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