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山下潤州道院

謝志斌 繪
文/金力
鎮(zhèn)江的道觀很少,總是帶著幾多玄妙和神秘。坐落于西郊金牛山下的潤州道院,綠林環(huán)抱,幽深靜謐。這座道院又有著怎樣的歷史和傳說?趁著爽朗的秋天我與朋友相約前往探尋了一番。
沿著南徐大道騎行十余里便來到金牛山,眼前的金牛山色彩斑斕、峰巒聳翠,正是一派大好秋色。寬闊的廣場上,矗立著幾座氣派宏偉雕塑,沿弧環(huán)籠罩的時光隧道盤旋而上,紅黃相間的健身步道繞山穿行,這里已是一座現(xiàn)代化的市民公園。
沿坡道而上,綠林中隨處可見“導游圖”“指示牌”,尤其精心布置的“景觀介紹”,講述著古老而深遠的山中歷史。金牛山,也被稱為逍遙山,這讓我想到了莊子的《逍遙游》,莊子是戰(zhàn)國時期的哲學家,與老子同為道教的創(chuàng)立者,并稱“老莊”,原來金牛山古稱小茅山,與尊崇老子的句容茅山一脈相承,都為道教圣地。
金牛山雖不高,但森林面積廣袤,越往深處走越感覺有仙氣環(huán)繞。據(jù)傳,道教赤松子黃大仙,曾在此地云游,采中草藥,留下“大仙古井”遺跡,這口井的泉水具有治病的藥效。黃大仙在此地做了許多佑福保安的好事,因此尊奉為吉祥之神,山中曾建有黃大仙廟。其實,黃大仙本名黃初平,是東晉時期浙江人,古代名醫(yī)葛洪所著的《神仙傳·黃初平》中,記載了黃初平從放羊的牧童,后在道教金華山中修煉了四十余年,最終得道升仙的傳說故事。
金牛山下有一條綠蔭遮蔽、窄長幽深的小巷,穿過巷道,便來到潤州道院。原來道院就是在黃大仙廟的舊址上而建成的。門前聳立著石牌樓古意十足,門左右金黃大字“上善若水、大道無形”,取之老子《道德經(jīng)》的理念。
步入道院,滿眼紅墻朱瓦、飛檐翹角、雕梁畫棟、流光溢彩。第一進三茅宮完全為仿古建筑。史料載,三茅宮為紀念茅氏三兄弟而建,最早見于隋唐時期,興盛于宋代。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和茅衷,有關(guān)他們的故事由來可追溯到西漢時期。三兄弟為陜西咸陽南關(guān)人,都天資聰慧,各有抱負。老大茅盈18歲開始,悉心鉆研《道德經(jīng)》和《周易》,采藥煉丹,悟道數(shù)載,后到句容茅山修道,創(chuàng)立了茅山道派。老二茅固,曾在漢景帝時被舉孝廉,后升至武威太守。老三茅衷,曾任西河太守。但在兄長茅盈的感召下,他們最終都辭官與長兄一同在茅山修道。三兄弟常來金牛山采中草藥,煉丹制膏,為民眾治病佑福。茅氏三兄弟仙逝后,百姓們?yōu)榱思o念其德行,在金牛山附近建立三茅宮。
歷史上三茅宮殿曾多次毀于兵火、戰(zhàn)亂,又數(shù)次重建。如今宮殿外“道炁(氣)長存,萬壽無疆”大字,昭示了這座宮殿千年不倒的真諦。在道教中的“氣”寫作“炁”,但寓意并不相同。道教認為“炁”是一種形而上的能量,是宇宙中存在的先天之“炁”,是萬物生滅流轉(zhuǎn)的原始動力,也是道之本源。當初茅氏三兄弟修煉而得“道炁”,至今生生不息,千年長存。
三茅宮身后,是一座氣勢宏偉,金碧輝煌的三清殿。三清殿是道教供奉最高尊神三清祖師“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的殿堂,三清殿內(nèi)高大的尊神,形象慈祥,神態(tài)莊嚴,令人肅穆崇敬。殿門入口處端坐一位年輕戴眼鏡的道士,看其穿著與常人并無二樣,我有點好奇,向他詢問,道士有問必答。原來,道教主要派別包括全真派和正一派。道教兩大派別,各自擁有獨特的修行方法和教義。全真派主張儒、佛、道三教合一,即以“三教圓融、識心見性、獨全其真”為宗旨,強調(diào)清修煉養(yǎng),道士出家修行,不娶妻室。正一派強調(diào)符箓齋醮、降神驅(qū)魔等宗教活動,道士一般有家室,不忌葷腥。潤州道院屬正一派,道士與常人一樣也就不足為怪了。
與三清殿一樣壯觀的是太元寶殿,這是茅山道派特有的神殿,供奉著祖師三茅真君。大茅真君茅盈為太元司命真君,二茅真君茅固為定箓真君,三茅真君茅衷為三官保命真君。殿內(nèi)紅色立柱有副楹聯(lián)“三茅妙法隨身到,名留天下第一家”,告訴了人們建這座宮殿的特殊意義。
三茅兄弟以善濟世的故事源遠流長,而與之同道的黃大仙傳說也從未間斷。在太元寶殿旁邊的一片綠林中,據(jù)說有一口黃大仙留下的古井,上有石蓋,四周圍著井欄。據(jù)道士講,古井至今依然水源不斷。夕陽下,我推開井蓋,見井中倒映著一輪天空,似乎有一種穿越時空的力量,靜靜地見證著歲月的流轉(zhuǎn)更替。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