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驢”上焦山

焦山(資料圖)
文/陳泰龍
老鎮(zhèn)江或熟悉鎮(zhèn)江掌故的人,看到這樣的題目會笑我:誰都知道,鎮(zhèn)江是“騎驢上金山,坐船上焦山”。
這歌謠真的傳了很久。金、焦二山是佛門重地,也是馳名風(fēng)景名勝地。兩山原都是長江中的小島,清道光年間,金山慢慢上岸,留下“騎驢上金山”的佳話。
金山上了岸,焦山卻依舊在江中。“坐船上焦山”一直在路上,至今沒變。但坐船的體驗漸漸在變。
江水浩浩,滾滾東來。焦山巍巍相迎,江水順勢而為,取道焦山南、北兩路奔騰向前。南面的航道,挨著主城,成了黃金水道,往來舟楫為鎮(zhèn)江發(fā)展帶來不菲的紅利。那時坐船上焦山可不容易。渡船常常到了“發(fā)車”時間,卻原地不動,原來是上海來的大客輪快要進港了。待它過去之后,我們的渡船才開航,大輪掀起的浪搖得渡船直晃。
上個世紀(jì)末,坐船上焦山,情形開始變了。順著江水往東看,江面上筑起了一道壩,叫“焦南壩”。這壩,擋住了一江春水,也平添了一分誘惑。多年以來,一直想上壩瞧瞧,體驗一下江水拍岸的感覺。
今年小雪節(jié)氣后的第二天,正好是周末,我和愛人從南徐片區(qū)乘130路公交,到終點站焦山公園下車。下車后步行往焦南壩走去,圓我多年的夢。
哪有什么江水拍岸!
準(zhǔn)確地說,是金山湖水靜靜地偎依在大壩的懷里。沒有半點漣漪,可不是它原來的模樣。當(dāng)年的江水可謂“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氣吞萬里如虎!焦山山門有“海不揚波”四字,為過往船只祈禱,可見焦山江面當(dāng)時有多兇險。
焦山之南的江面,業(yè)內(nèi)稱“焦南航道”。壩在焦山東,名卻隨航道叫。少時,我們乘船去揚州,或者去蘇州杭州上海,船出了焦南航道,到了焦山的東面,江面就變得寬闊起來。走上甲板,看焦山,驚濤拍岸;看長江,水隨天去。幸好江面上有航標(biāo)燈,讓遼闊變得有所歸依。有一次,我們從上海乘船回鎮(zhèn)江,快到焦山時,甲板上站滿了人。我很珍惜在大輪船上看焦山的機會,早早選好位置,等待這一美好時刻的到來。郁郁蔥蔥的焦山終于越來越近了,宛如巨大的翡翠漂在江面上。難怪焦山有江上“浮玉”的美譽。
焦南壩闖進我的生活大約在上個世紀(jì)八十年代末。彼時,長江主洪道北移已顯端倪。為延長鎮(zhèn)江老港的使用壽命,讓黃金水道繼續(xù)為鎮(zhèn)江主城服務(wù),主事者實施了鎮(zhèn)江港“中口袋”整治方案。我有幸參加了此方案的調(diào)研推進工作,焦南壩連同壩上的焦南閘是“中口袋”方案的重要一環(huán)。
熱愛可抵歲月漫長。如今,我站在焦南壩上,第一次與其近距離接觸,時間已過去三十多年了。一季有一季的風(fēng)光,眼前已改舊時模樣,水體明凈,波瀾不驚。老港在完成歷史使命后,退出了交通運輸戰(zhàn)線。這一段江水煥新為“金山湖”,焦南壩位于湖的最東面。下了焦南壩,沿著湖的北岸往西走,一蓬蓬蘆葦依水而立,枝枝葉葉卻依舊茂密。蘆葦旁,是一個個伸向湖中的釣竿。
眼前的風(fēng)景,可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有位漁翁,在水一方”,野趣橫陳于湖岸之上。漁翁也不止一位,從焦南壩至焦山公園東大門,蘆葦叢中時不時就見一個垂釣者,這里儼然成了垂釣區(qū)。已到11月下旬,溫暖的陽光一直未退場,泛黃的蘆葦中夾雜著一兩片綠葉。
岸邊有磚壘的灶,顯然是為釣者準(zhǔn)備的。我一邊徘徊于灶邊一邊想,是釣者自壘的,還是商者發(fā)現(xiàn)其中商機搭建的?沒有人告訴我。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灶臺經(jīng)常在用,磚塊上那濃濃的煙火色,此刻正向我們講述著這樣的過往。這老土的灶臺讓我想起“增兵減灶”的故事。戰(zhàn)國時期,兩軍交戰(zhàn),燒火做飯是要隨軍的。在圍魏救趙之后,齊魏又一次開戰(zhàn)。為迷惑龐涓,孫臏將鍋灶由10萬減至5萬再減至3萬,龐涓以為孫臏兵力銳減,結(jié)果中計。提這個故事,想說的是,無論10萬、5萬還是3萬,都是一個不小的數(shù)字,能一夜之間搭起來,一定很簡易,或許就是這岸邊的灶。
焦山東大門重檐翹角,古色古香。我們走得輕松,一步就跨了進去??此茖こ?,這一步,告別了傳唱久遠的歌謠,成就了跨越江水的奔赴,另辟了通往小園的香徑,刷新了旅游鎮(zhèn)江的體驗。時至今日,上焦山,水陸兩便,“豐儉”由人。渡湖而上,迎面是一大照壁,正反兩面各書四個大字,進門是“莊嚴(yán)國土”,出來是“利樂有情”。騎“驢”走東大門,領(lǐng)略的是江南園林的情趣,銀杏大道,流水小橋,陽光草地……每一處,都是唯美畫面。草地上滿是休閑的人,多以家庭為單位,一家一頂帳篷一張席墊,帳篷五彩斑斕,像一朵朵花開在草地上。草地的西面,成排的法國梧桐,葉子泛著金黃;夾道而立的水杉,呈現(xiàn)著棕紅,洋溢濃濃的秋味。
走過這金黃和棕紅,就是焦山了,迎接我們的是一座佛教名山、書法名山和英雄之山。焦山定慧寺,始建于東漢興平年間,明代為全盛時期,有殿宇98間、和尚3000人,參禪的僧侶達數(shù)萬人,有“十方叢林”、“歷代祖庭”之稱。焦山摩崖石刻源于六朝,碑林始于北宋慶歷八年(公元1048年)修建的寶墨軒。如今的碑林,庭院深深,廊廊相連,藏品豐富,名家眾多,最負盛名的是“大字之祖”《瘞鶴銘》,向來受書家追捧。為加強長江下游軍事防務(wù),清政府于1840年在焦山修建炮臺。1842年7月21日,英國侵略者發(fā)動揚子江戰(zhàn)役,直逼鎮(zhèn)江和南京,遭到焦山炮臺守軍英勇的抵抗和沉重的打擊。恩格斯說:“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遭到同樣(鎮(zhèn)江)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
懷揣著對佛教名山、書法名山和英雄之山的景仰之情,我們向焦山深處走去。
責(zé)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