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zhèn)江何止“十三張”?
文/邱隆洪
“張王李趙遍地劉”,人們喜歡用這句順口溜來形容排名靠前的幾個全國大姓,張姓一度還被認為是全國人口最多的姓氏。不過,最新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張姓只能“屈居”第三,超過9500萬人姓張,約占全國人口的6.81%。張姓是江蘇第二大姓,全省將近500萬人姓張,約占全省總?cè)丝诘?.95%。張姓在鎮(zhèn)江排名也是第二,全市超過18萬人姓張,約占全市人口的5.63%,我們身邊平均每18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姓張。
鎮(zhèn)江張姓的歷史
可以追溯到六朝時期
作為全國大姓,張姓來源眾多,《中華姓氏源流大辭典》收錄的張姓來源有80多種。張姓最重要的來源之一為黃帝之后,相傳黃帝之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發(fā)明了重要武器弓,子孫賜姓張氏。張姓最早的發(fā)祥地是清陽(今河北清河東南),即后來的清河郡治,故張姓多以“清河”為堂號,后來又在遷徙繁衍的過程中形成了許多望族,分布于大江南北。
江南早在漢代就有張姓分布,漢留侯張良裔孫張存不愿為官,隱居吳江橫山,其子鎮(zhèn),蒼梧太守,定居橫山,被尊為吳郡張氏始祖,子孫遷居江南各地。至三國時期,張姓已是江東世家大族,今鎮(zhèn)江市域應(yīng)該有張姓居住、生活。永嘉之亂時期,北方大批僑民南遷,其中就有張姓僑居南徐州(治京口,今鎮(zhèn)江)或在此為官:東晉張闿,晉元帝時任晉陵內(nèi)史,立曲阿新豐塘,這是史書關(guān)于張姓在今鎮(zhèn)江市域居住、生活的較早記載;張纘,范陽方城人,南朝梁時領(lǐng)南蘭陵太守,行府州事。
唐代時,張姓在今鎮(zhèn)江市域城鄉(xiāng)均有分布,《魏法師碑》碑陰題名的丹徒東鄉(xiāng)村民中,就有張姓。鎮(zhèn)江方志有多支張姓遷移今鎮(zhèn)江市域的記載,其中,唐代詩人張祜,清河人,居丹徒,后移居丹陽橫塘。宋代徙居今鎮(zhèn)江市域的張姓有:張楷,先世海州朐山人,宋室南渡時徙潤州;張知剛,范陽人,知溧水縣,徙居丹徒;張詠,濮州鄄城人,太平興國五年登進士第,兩任昇州知州,養(yǎng)病句容,因家焉。
此外,元代鎮(zhèn)江上萬戶府軍戶、明代鎮(zhèn)江衛(wèi)指揮使司軍戶、清代駐防京口八旗漢軍均有張姓,清代駐防京口八旗蒙古旗人也有取張姓的,他們的后代共同構(gòu)成了今天鎮(zhèn)江張姓的一部分。
多支鎮(zhèn)江張姓
自稱張載之后
張姓在鎮(zhèn)江分布相當廣泛,據(jù)學者鮑皋統(tǒng)計,僅市區(qū)就有“十三張”之多。有意思的是,多支鎮(zhèn)江張氏自稱北宋思想家、教育家張載之后,其實反映了舊時修譜喜歡攀附名人作祖宗的現(xiàn)象。
《中國家譜總目》收錄鎮(zhèn)江張姓家譜30種,民間還有一些未收錄其中的張姓家譜,這些家譜記載的鎮(zhèn)江張姓分支主要有:
1.京江張氏,始遷祖張四一,元季自中州遷丹徒,子孫居于南門城內(nèi)大街,自清初張九徵中進士起,科甲挺秀,一時稱盛。清代宰相張玉書出自此支張氏。
2.京江張氏,又稱金蝦蟆張氏,始遷祖張定,滁陽人,宋室南渡時遷鎮(zhèn)江,三世為將,官廣陵軍節(jié)度使。其子張慶安改習醫(yī)術(shù),累官至太醫(yī)院使;慶安子元珪,傳父學,仕元為醫(yī)學教授,元文宗太子遇惡疾,諸醫(yī)束手無策,元珪診之,一藥而愈,詔賜金蝦蟆一只,后世數(shù)百年皆以醫(yī)為業(yè),懸金蝦蟆于門為標識,故人稱金蝦蟆張氏。
3.京江張氏,又稱侍御第張氏,始遷祖張濤,系出江西,明正德間族叔任職松江,濤前往謀差使,經(jīng)過丹徒時,聽說族叔遭貶,遂家于此,裔孫張灝任侍御史,故又稱侍御第張氏。清代畫家張崟出自此支張氏。
4.鴻鶴橋張氏,又稱太史第張氏,始遷祖張楷,海州朐山人,宋室南渡時徙潤州,居果子巷,后裔于城南鴻鶴橋附近聚族而居,22世孫張振金中道光辛丑科進士,授翰林院編修,于城內(nèi)綠水橋北宅署“太史第”,故邑人又稱之為太史第張氏。
5.雙桂堂張氏,始遷祖張大允,大梁甜水鄉(xiāng)人,宋室南渡時徙京口綠水橋,登紹興辛未進士,精通醫(yī)術(shù),相傳岳飛夫人難產(chǎn),經(jīng)其診治得以轉(zhuǎn)危為安,岳飛贈宅一所并題其堂曰雙桂,子孫世業(yè)醫(yī)。
6.水月庵張氏,始遷祖張正雄,安徽新安人,明末遷居鎮(zhèn)江,居于城西水月庵側(cè)。
7.大覺寺張氏,始遷祖未詳,相傳自安徽休寧遷居鎮(zhèn)江,住在城南大覺寺旁。
8.寨上張氏,又稱石頭巷張氏,始遷祖為張小乙,原籍河南祥符,宋末元初避亂隱居京口,裔孫張鵬登清順治辛丑進士,以吏部左侍郎致仕,人稱張?zhí)旃?,又因宅在城?nèi)寨上街,故稱寨上張氏??滴跄觊g改建祠堂于石頭巷,后又有石頭巷張氏之稱。
9.關(guān)中張氏,又稱簰灣張氏,這支張氏尊張載為始祖,北宋末年張載曾孫張選家于建昌(今江西南城縣),傳十世至張世昌,時值南宋末年,隨兄赴任泗水,避亂于潤州,后世居于城西簰灣。
10.潤南上灣張氏,這支張氏為關(guān)中張氏分支,十四世孫張永昌,譜稱張世昌之兄,元元貞年間探弟于泗水,僑寓潤州,為潤州始祖,曾孫貴三宅于城南菊花山上灣,為本支祖,后世別為大、二兩房。
11.京口張氏,又稱張宅灣張氏,這支張氏也尊張載為始祖,始遷祖張世成,譜稱張世昌兄弟,元初遷居丹徒,筑室于東門外釜頂山之南,子孫繁衍,遂稱其地為張宅灣。
12.雷公張氏,這支張氏為宋代名儒雷好問之后,故有雷公張氏之號。雷好問于宋亡后隱居潤州城南鴻鶴山麓,子雷澤仕元至同平章事,澤曾孫雷震早孤,育于姑父張氏家,因從其氏。明代學者張萊、清代學者張崇蘭均出自此支張氏。
13.潤州開沙張氏,這支張氏也尊張載為始祖,世居河南光州,后遷泗州,始遷祖張伏九,元末移居潤州開沙,開沙坍沒后聚族移居城東之東馬頭,名其地曰張家村。
14.潤東儒里張氏,始遷祖張可大,元末自徽州婺源甲路鎮(zhèn)遷潤州吳巷,可大四子士讓,由吳巷東南遷儒里。
15.丹徒張氏,又稱小樓張氏,始遷祖張信,陜西鳳翔府郿縣人,明初官于浙江,卜居丹徒。七世孫重德居綠水橋北,于宅內(nèi)起樓高過城墻,被認為越制,官府要求降低高度,改小規(guī)模,故有小樓張氏之號。
16.潤東張氏,這支張氏尊南宋抗金將領(lǐng)張浚為始祖,張浚孫張義隨叔父張杓出知建康府,因金兵阻遏,不能回祖籍,居京口西門,被尊為潤州始祖,嗣后張義孫張椿卜居潤東張巷,其后分遷唐巷、大港等地。
17.潤州上堭張氏,這支張氏與潤東張氏同源,亦尊張浚孫張義為潤州始祖,十一世柏敬遷上堭,為本支祖;張柏敬生五子:維、綬、紡、纓、纮,別為五房,后世再衍為前分、后分、東分等。
18.丹徒張氏,這支張氏自稱北宋末年溧水知縣張知剛之后,尊張知剛五世祖、瀛州團練使張藏英為南遷始祖,張知剛于靖康元年任溧水知縣,致仕后途經(jīng)單巷,遂家于此,為本支始遷祖,后裔分遷南莊、北莊、官舍、龍溪、后亭、新岸及丹陽坊市、呂城等地。
19.京口官舍張氏,這支張氏出自丹徒張氏,張知剛六世孫張璘,由單巷遷居官舍(今屬丹徒寶堰),為本支祖,后世衍為乾、元、亨、利、貞等分。
20.丹陽東泊張氏,始遷祖張閣,世為東吳人,宋徽宗時擇居云陽鶴溪之北、泊亭之東。
21.云陽嘉賢張氏,始遷祖張賦(或作富),宋室南渡時,自河南祥符遷云陽之嘉賢坊。
22.丹陽麥溪張氏,始祖張叔千,北宋末任南道都總管,護駕南渡,落戶潤州,五世孫張千寧,遷居麥溪。
23.云陽大井口張氏,始祖亦為張叔千,裔孫張克松,元時遷大井口。
24.云陽白鹿墅張氏,這支張氏亦尊張叔千為南渡始祖,五世孫張秀榮,元代遷丹陽白鹿墅。
25.丹陽張氏,這支張氏自稱唐宰相張柬之后,裔孫張簋北宋末年任鎮(zhèn)江太守,其子天福、天慶隨父來鎮(zhèn)江,紹興元年,定居丹陽延陵萬頃洋南岸呂莊村,后代分遷張莊村、酈莊村、小呂莊村等。
26.丹陽張氏,始遷祖張梓,世居安徽鳳陽,宋宣和年間授國子博士,因金兵南犯,隨駕南渡,卜居丹陽城邑雙井巷,子孫派衍出雙井巷南、張村、燕子巷、草堰大九房等六大分。
27.句曲義臺上葛村張氏,始祖張輿,晉室南渡時遷句容戴亭,始遷祖張邦熙,元時遷居上葛村。
28.句容庠東張氏,這支張氏亦為張輿之后,先世居句容戴亭,后裔遷至浮山,元末,初四公占籍句容城隍廟左金陵坊吉陽里,為本族一世祖。
29.句容北門張家巷張氏,這支張氏先世出自江西信州(今上饒),宋元以后世居廣陵,始遷祖張禮德,元末隨朱元璋渡江,卜居句容北門之彭家灣,子孫日繁,后更名張家巷。
此外,鎮(zhèn)江回族也有一支張姓,原籍河北完縣,先遷儀征,爾后來鎮(zhèn),始遷祖不詳。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