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煙功臣林則徐在鎮(zhèn)江留下的治水佳話

鎮(zhèn)江博物館藏 林則徐書 金文立軸(資料圖片)
□ 馬彥如 張劍
林則徐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帶頭反對西方殖民主義侵略的民族英雄。他領導的虎門銷煙充分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權、堅決抵制帝國主義入侵的斗爭精神。
林則徐(1785年至1850年),字元撫,一字少穆、石麟,晚號竢村老人、讀村退史、七十二峰退叟等,福建侯官(今閩侯)人,是我國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民族英雄。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陜甘總督和云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
林則徐不僅是一位禁煙功臣,也是近現(xiàn)代傳播西方文化、促進西學東漸的帶頭人。當年,林則徐主持編纂了近代中國第一部相對完整、系統(tǒng)的世界地理志書《四洲志》,被稱為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第一人”。更令人不能忽視的是,他同時還是一位治水功臣。在30年漫長為官生涯中,他的足跡踏遍祖國的大江南北,黃河、長江、海河、珠江、太湖和伊犁河,都留有他主持完成的水利建設工程。
道光十二年(1832年),林則徐調任江蘇巡撫,前后5年中,他從民生大計出發(fā),興修水利,整頓漕運,救災辦賑。其中,他曾幾度來過鎮(zhèn)江,在此留下治水佳話。
林則徐情系蒼生、心懷百姓。據他的《日記》和詩集《云左山房詩鈔》中記載:道光十三年七八月間,丹徒、句容等縣風雨交加,連宵達日,致使沿江圩岸沖破,災情十分嚴重。巡撫本沒有辦理漕政的全權,而且報告秋災請緩征賦,例定不準超出舊歷九月內,緩征漕賦已沒有獲準的希望。聽到風雨飄泊之中災民的呼號之聲,想到“吳民旦夕就斃”,他“終夜輾轉不能已”,最后“不揣冒昧”,破格具奏朝廷。
在奏折中,他為鎮(zhèn)江兩縣呼吁,句容縣:“北鄉(xiāng)地處低洼,自六月以來,潮水泛濫,浸及低田,八月初三、四等日,風雨連綿,江潮洶涌,前此未破之圩,水浸日久,堤腳已松,更值風潮蕩激,遂致潰決?;蛞蜊咨硭S過水,人力難施,田禾漂沒,間有廬舍倒坍,棲止失所,尤堪憫惻。”丹徒縣:“七月初一、二、三等日大汛期內,東風大作。初四、五日等,風雨交加,山水下注,以致江湖陡漲,沿江低洼田廬,同時均有淹浸,七月二十八、九及八月初一、二、三等日,霪雨東風連宵達旦,兼之江北各路水勢驟注,潮汐更大,圩岸沖殘,各災民蓬棲露宿,口食維艱。”
根據各受災縣的嚴重災情,他認為“若俟勘定災分再請接濟,實屬緩不濟急,自應先行撫恤,裨免流離失所”。于是一面先行發(fā)放銀兩,一面又請求朝廷將句容、丹徒等沿江被淹各鄉(xiāng),先行撫恤一月折色口糧,以資救濟。為了賑災救民,林則徐頂住了道光帝的壓力。傳說“皇帝勉允所請”的消息在江蘇傳開后,老百姓對林則徐的“疏稿爭相鈔傳,遠邇?yōu)橹堎F。小民聞之,皆嗟歡聚泣,慶更生”。
道光十四年二月二十日,林則徐在鎮(zhèn)江勘察災情,送別回京的刑部侍郎趙盛奎時,特地贈給趙盛奎一首詩,“江淮米貴抵兼金,振廩行糜費酌斟;欲輯流亡無善策,苦求芻牧賴同心。嗷鴻集澤皆親見,鳴鳳朝陽愿矢音;暫醉莫辭京口酒,雨絲帆影綠楊陰。”詩中呼吁地方官吏在救災問題上要協(xié)力同心,希望趙盛奎能向朝廷反映目睹的地方災情。
林則徐具有豐富的治水經驗。“宦游到處身如寄,農事何時手自親?”這年四月,他集蘇東坡詩句制楹聯(lián),向同僚表明整治水利、賑災、救荒、躬親任事的心志。他會同兩江總督陶澍議定修筑丹陽練湖蓄水減水堵壩,修復古涵,改建濟云閘來改善鎮(zhèn)江一帶運河河道的通航。
他事必躬親,從政勤勉。九月一日,林則徐親自到丹陽籌劃施工。這年冬天,練湖壩、閘等工程相繼告竣,徒陽運河自京口至丹徒縣橋一段也于道光十五年二月竣畢。二月二十二日,林則徐至丹陽工段查視,查驗了丹徒下六段的工程。次日,又自鎮(zhèn)江城往江口收驗上五段挑工。五月十三日,到張官渡察看地形后,林則徐決定改建新閘于舊閘上200余丈處,隨后又到呂城察看閘座,酌商修復。
經過治理,練湖一改過去淤塞舊貌,“已可灌田十萬畝”,造福了周邊的農民。十二月,林則徐頒發(fā)了挑挖丹徒、丹陽兩縣境內運河段的章程共18條,對有關工夫、分工地段、土方工程等項,都作了明確規(guī)定。同時又繼續(xù)組織疏浚練湖的淤泥,培高湖的西、東兩面,以利于灌溉和漕運。這次疏浚工程,既避免了當時徒陽河的淤塞,也保證了南運河漕運的暢通和沿岸民田的灌溉,從根本上解決了漕運和農田灌溉之間的矛盾。
林則徐贏得了當地群眾的擁戴,為了紀念他對練湖卓有成效的治理,感念他“上籌國計,下恤民生”的精神,丹陽百姓把他的名字列入練湖的湖心亭名宦生祠中,讓子孫后代永遠銘記他的功績。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