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舊時鎮(zhèn)江年俗

徐群 攝
□ 潘春華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一個地域的民俗,往往世世代代相傳。過年是鎮(zhèn)江民俗中最為鮮明,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凝聚了千百年來濃郁的地方風情,具有獨特的人文魅力。
除夕,鎮(zhèn)江民間俗稱“三十晚上”, 為農歷一年的最后一天,是去舊更新的意思。在鎮(zhèn)江風俗中,三十晚上的年夜飯有三種菜肴是必有的。第一種菜是紅燒鯉魚,寓意鯉魚跳龍門,人往高處走。但需整條魚烹燒,忌切塊燒,只將菜端上桌,并不吃魚,其說法是年年有余;第二種菜為糖醋安豆頭(即豌豆苗),有祝福家人平安吉祥之意;第三種菜是水芹菜,其意為路路通暢,順心順意。舊時,吃年夜飯需喝屠蘇酒,該酒是由七味中草藥配制而成,是民間古老的防病習俗。據元代《至順鎮(zhèn)江志》記載:屠蘇酒“至元日取出,置于酒樽,全家飲之,不病不瘟疫。”
吃罷年夜飯,長輩們需給晚輩“壓歲錢”, 鎮(zhèn)江一直有“夫妻愛喝團圓酒,晚輩應討壓歲錢”一說,長輩給的“壓歲錢”紅封是早早準備好的,一般都是雙數討個吉利。此后,家家戶戶還要在自家門上貼“福”字。民間貼“福”字,傳說最早始于姜太公,姜太公前妻是個八敗命,到哪家哪家便窮。周武王消滅商紂王后,姜太公封神榜時,便封其妻為“窮神”,并對她說:“除了有福的地方,你都可以去。”從此,百姓過年都貼“福”字以驅窮神。除夕之夜,鎮(zhèn)江民間還有通宵守歲風俗,合家老少圍爐談心,整夜不眠,以待天明。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鎮(zhèn)江民間俗稱大年初一,是最熱鬧最隆重的節(jié)日,鎮(zhèn)江有大年初一午時燃放爆竹的習俗。子夜午時,新之復始,守歲的人聽到午夜鐘聲,便紛紛點燃早已備好的爆竹,用以除舊迎新,保佑一年平安吉祥。大年初一晨起有先吃紅棗茶和橘子之俗,茶中需放入紅糖再吃,有紅紅火火的吉祥之意。如是新婚婦女,有早生貴子之意;如是孩子,有早日向上之意;如是年輕小伙子,有早入仕途之意;如是生意人,則有早日發(fā)財之意。吃紅棗茶也應了鎮(zhèn)江的另一句俗語,叫做“早起三光,晚起三慌。”即早早起床可將屋內、屋外、屋前打掃干凈,晚起床則會心慌、手慌、腳慌而誤事。在鎮(zhèn)江民間,吃橘子有著特殊寓意。因為鎮(zhèn)江話里,運氣叫做“局氣”, 橘子的“橘”和局氣的“局”諧音,所以大年初一吃橘子, 就寓意新年走大局,能有好運氣。
紅棗茶、橘子吃畢,開啟大門,先放爆竹,俗稱“開門爆竹”。據傳大年初一的爆竹聲能避邪祛災,吉慶布新,開門大發(fā)。大年初一的“開門爆竹”隨便怎么燃放都是吉祥的解釋,都會讓人喜氣洋洋。爆竹三聲,叫連升三級、連中三元;燃放四枚,叫福祿壽禧、事事如意;燃放五枚,叫五子登科、五福臨門;燃放六枚,叫“六六大順”“六親發(fā)達”;燃放一串百枚小鞭炮,叫“百子鞭”;炸碎的爆竹紙屑蓋滿門前,叫“滿堂紅”“金玉盈門”。
大年初一的早餐,家家戶戶吃糯米搓成的湯圓。湯圓的餡心有豬油白糖、豆沙、芝麻糖、菜肉等多種。晚輩煮熟湯圓后,先端兩碗分別敬給父母,每碗湯圓數都需成雙,四只、六只或八只,然后自己再吃。大年初一吃湯圓有一家人團團圓圓之意,也有“歲元”之寓意。中午通常吃除夕的陳飯,以示年年有余糧。晚上早早入睡,俗稱關元寶門,以免財氣散失。大年初一,全家男女老幼皆著新裝,早晨見面說吉祥話,如“恭喜發(fā)財”“萬事如意”“健康長壽”等。這一天,不用剪刀,以避兇禍;禁灑掃,不倒垃圾、污水,以免財氣出門。
正月初二開始拜年,首先向岳父岳母拜年,外公、外婆要給十五歲以下的外孫、外孫女壓歲錢,吃吉祥食物,如橘子、花生、棗子、云片糕等。
正月初三、初四親戚朋友相互拜年,春節(jié)期間晚輩一定要給長輩拜年,舊時,鎮(zhèn)江甚至有“不來拜年,不認往來”的說法。有的親友,平時不怎么往來,到了春節(jié),一定要相互拜年,即使本人不能去,也要委派兒孫作為代表。
另外,過年時鎮(zhèn)江有請春酒之習,俗稱“請春卮”, 以使親朋相互來往、交流感情。“ 卮”, 是盛酒的器具,春卮大多以咸魚、咸肉、咸鴨等腌制品為主菜,有“六碗八碟”之說。唐代的鎮(zhèn)江詩人許渾有“且賣湖田釀春酒,與君書劍是生涯”的詩句,記載了鎮(zhèn)江民間請春酒的習俗。
正月初五是財神日子,鎮(zhèn)江人特別看重,故有“跳財神”的風俗。民間傳說,財神是商末趙公明,因協(xié)助聞太師與姜子牙作戰(zhàn),死后被封為掌管財經的神,統(tǒng)領“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和“利市仙官”四個官員。舊時,這一天各家各戶敬財神,商家、財主、大戶皆請雇工吃財神酒,用香燭紙馬迎供“財神”降臨,恬靜之夜,爆竹齊鳴,震天動地。商家從除夕到年初三放年假,初四小開門,初五大開門。清末民初,鎮(zhèn)江城西門大街(現(xiàn)大西路)商鋪一家挨一家,熱鬧非凡。從正月初四到初六,城郊附近的貧民便組織起來,到各店家門口唱麒麟索錢,俗稱“跳財神”。“跳財神”班子,一般由四五人組成;一人扮著財神,白臉長須,身穿紅袍,左手拿著彩紙扎成的玉如意,上面寫著“天官賜福”;右手捧著彩紙扎成的黃金盒,上面書寫“招財進寶”,其余的人敲著鑼鼓家伙。走到一戶人家門口,扮財神的跳著舞蹈,時而一腿直立,時而雙手高揚,均作獻寶之狀,送財賜福。敲鑼鼓的唱著吉利俚歌:“財神進門來,好!又添福來又發(fā)財,好!財神家中坐,好!金銀鈔票幾大摞,好!”跳唱詼諧有趣,頗受人們歡迎,成為舊時鎮(zhèn)江春節(jié)一景。
舊時,鎮(zhèn)江還有正月初五“騎毛驢上金山” 的風俗,從五十三坡出發(fā),騎著毛驢,一晃一悠地穿過昭關石塔,經古西津渡小碼頭街,沿金山河,便到了金山,沿途騎著毛驢觀物賞景,其趣無限,其樂無窮。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鎮(zhèn)江人稱為過“小年”。這就是說老鎮(zhèn)江說的過年,正月初一到初五是大年,正月十五是小年,“十三上燈,十八落燈”,沿襲至今。元《至順鎮(zhèn)江志》稱:“上元張燈,兩浙大抵以琉璃燈為貴,京口多剪紙為之,以門女工之織巧”。 元宵佳節(jié)在張燈觀燈的同時,鎮(zhèn)江人還有猜燈謎的喜好。據史料記載,清末民初,每值元宵夜,大西路一帶商家即制作燈謎,山水花卉、牛馬虎龍,吉祥寓意,盡入謎中。直到正月十八“落燈”,鎮(zhèn)江人才結束過年。諺云:“元宵三日罷工,依舊作生涯。正月十八一過,一切恢復正常。”
過年時,鎮(zhèn)江城內有不少來自東鄉(xiāng)、南鄉(xiāng)的舞龍燈、劃龍船、耍獅子、踩高蹺的民間絕技絕活,給春節(jié)平添了幾分喜慶色彩。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