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村捉魚趣事
文/周竹生
五十多年前,從丹陽荊林鄉(xiāng)徐巷村過東莊村向南到遠莊橋的慶豐河未開挖之前,東莊村是一衣帶水,水溝環(huán)繞的小島村。水多自然魚多,抓個魚摸個蝦自然就成為小時候東莊村小孩子個個都會的尋常事?,F(xiàn)在回憶起來,有趣的捉魚故事不少。
在東莊村碼頭邊,最常見的是塘鱧魚,我叫它小烏鱧魚,因為它和烏鱧魚有著很大的相似性。習(xí)性相同,同樣是吃葷不吃素的肉食性魚類,生性兇猛。模樣相同,烏黑烏黑的看起來毛毛糙糙的身子。小的不過一兩大小,我們那時根本就不把這種小雜魚放眼里,但是最初地摸魚摸蝦就是從逮塘鱧魚開始的。
塘鱧魚喜歡在石縫、石洞內(nèi)產(chǎn)卵繁殖,所以村里的石駁碼頭就是塘鱧魚的大本營。每當(dāng)淘米洗菜的時候,愛湊熱鬧的塘鱧魚就蠢蠢欲動,聞聲而至了。大人在淘米洗菜,我們小孩就拎一個比較細密的大竹籃,朝著淘米水泛起的白色處抄底。竹籃打水都是一場空,我們這個時候竹籃打魚往往有收獲。有時一條,有時兩條,塘鱧魚在籃底翻滾著肉嘟嘟的身子,成為籃中之魚。不過我們從來沒有想到要吃這種魚,不過玩玩而已,很多時候都會放生。
東莊村在水一方,村外水網(wǎng)密布,我上學(xué)路上路過的涵洞村外就有,一座是賀巷村長溝連接我們村的長溝,涵洞正南的長溝里就曾有野生河豚。一座是村西兩里路外賀巷村長溝與洪巷村長溝連通的涵洞,水流由南向北,長年流淌,水聲潺潺。春日里的某一天,我放學(xué)回家,只聽到涵洞底下有嘩啦嘩啦的聲響,我從大壩上繞到下水涵洞口,發(fā)現(xiàn)鯽魚在凹凸不平的水泥坑里戲水跳躍,我放下書包,伸手摸魚。一條兩條三條,又有一條順?biāo)拢灿心嫠系?,只是到了水泥坑里,鯽魚被困住了。剛剛在語文課上學(xué)過了守株待兔的成語故事,我今天就來一個守壩待魚。一會兒來一條,一會兒來一條,每條有三四兩大小。眼看天色已晚,我也不敢戀戰(zhàn),見好就收,心情就像打靶歸來一樣興高采烈。
在東莊幾種抓魚方式中,腳踩鱖魚最神奇最有趣也最帶勁,不過不是什么時候都可以嘗試,離開了那種原生態(tài)的環(huán)境,沒有那個不大不小,不深不淺的池塘,千踩萬踩,踩遍千塘萬塘也踩不著。也不是什么人都敢冒險嘗試,畢竟是要做一回赤腳大仙,既是盲目的,也是有目的地用腳底最柔軟的足心去觸碰鱖魚背上劍一般鋒利的毒刺。當(dāng)然不是莽夫式的隨心所欲亂踩,而是要十分機警,十分靈敏,十分果斷,隨機應(yīng)變,恰到好處穩(wěn)穩(wěn)一踩。
腳踩鱖魚的地方就在我家紅磚新屋西邊三四米的塘里,塘邊長著幾棵粗大的構(gòu)樹,當(dāng)然我們小時候不知道這個樹名,我們管叫“解放樹”,什么意思也搞不清楚。這些構(gòu)樹有個特點,是彎曲著斜向池塘生長。我知道樹蔭底下有一種鱖魚,是池塘里最漂亮,通體有一種金碧輝煌的金色,夾雜著一些不規(guī)則暗紋,在水里、岸上都很顯眼。一般構(gòu)樹樹蔭下的塘底比較平坦,沙性泥質(zhì)不軟偏硬,沒有厚厚的淤泥。鱖魚喜歡這樣的塘地,在這里劃出一個臉盤大小的地盤,稍稍有一點點凹陷,上面有一點點的松散薄泥,池塘里稍微有一點動靜,鱖魚尾巴一掃,魚窩里立馬呈現(xiàn)出混沌狀,估計這也是鱖魚的防衛(wèi)術(shù)。這個小狀況也是我常常騎在構(gòu)樹老干上窺見的。
與其他魚不太一樣,野生鱖魚似乎不太情愿上鉤,所以要釣上鱖魚,比釣上一只三斤重的野生甲魚還難。抓鱖魚就只有一種辦法,這個和抓甲魚有異曲同工之處,不用手,得用腳。事前看好位置,躡手躡腳地下池塘,慢慢提,輕輕移,靠近鱖魚窩。一半憑運氣,一半拼技巧的時候來了。關(guān)鍵是要會立馬放倒。鱖魚背上的魚刺昂首朝天,如果一腳踩上去那就是踩雷,踩太重了,在你痛苦無比的一瞬間,鱖魚就溜之大吉了。鱖魚的一排鰭刺不但鋒利,還帶有毒性,若被刺傷后會引起劇烈的腫痛,甚至發(fā)熱畏寒、肌肉麻木。
所以踩鱖魚的絕招就在于不光是踩到,關(guān)鍵在于碰到即放倒。腳底感覺到鱖魚背魚刺的剎那間,馬上調(diào)整90度,變豎踩為橫踩,變踩背為踩肚,順勢把鱖魚踩趴下,光溜溜的魚肚一面貼地,一面貼腳。一腳下來,把鱖魚實實在在地踩翻在魚窩里不能動彈。這個時候腳不動,手動。一雙手摸向腳底,雙手合攏,十指并用,齊心協(xié)力,掌心緊貼鱖魚的兩面魚肚,把鱖魚捧出水面。
每每先動腳再動手,于是摸魚大功告成。
責(zé)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