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皇塘盧氏源流考

《延令盧氏族譜》首頁

《皇塘世德堂盧氏族譜》

續(xù)修的《延令盧氏族譜》

皇塘白龍寺風(fēng)光 圖:盧政 提供
文/盧政
丹陽皇塘張埝朝門里,白龍?zhí)林畺|塘下、界溝,以及珥陵北中湯莊都有盧姓分布。這些盧姓從何而來?到丹陽有多長時間了呢?與陵口及呂城的盧氏族群有沒有關(guān)聯(lián)呢?
筆者最近查閱1927年編修的泰興柴墟鎮(zhèn)世德堂《延令盧氏族譜》,以及2013年《盧家蕩盧氏宗譜》,將這一問題搞清楚了。結(jié)論是:皇塘珥陵一帶的盧氏來自蘇北泰興,稱延令盧氏,而延令盧氏來自姑蘇,姑蘇盧氏來自晉陵,晉陵盧氏來自河南開封(汴州)。
延令盧氏之源流
延令盧氏先人本是河南開封(汴州)人,北宋亡國之際,先祖隨高宗南渡,1127年卜居于晉陵(今常州)依仁鄉(xiāng),首遷祖名字已丟失。經(jīng)歷200多年,時間已進入元代,這支盧氏中有高貴公者,在元文宗天歷年間(1328)任督運糧官居于蘇州。高貴公配趙氏,生歿不詳。生三子:良一、良二、良三。到了元末明初時,高貴公與三個兒子推撥北渡,先居于泰興城,即延令鎮(zhèn),后分居于靖泰一帶。
長子良一遷居靖江,為靖江之始祖。
次子良二居盧家蕩,尊為如皋富安場之始祖。良二生二子:仁一和仁二。仁一奉命到如皋富安場(現(xiàn)在東臺富安鎮(zhèn)盧家巷)做官,生子清三和清五;仁二依舊居盧家蕩,生子清六。清三在富安場生子伯高,由于思念老家,清三、清五攜伯高重返盧家蕩居住,后又分居岔河野盧莊。清五生子仲高,清六生子叔高。伯高生兩子,景爵和爵二(始遷祖高貴公第六代,也是良二的玄孫,也是清三的孫子),爵二又返回富安場居住,成了富安場的真正始祖,后世子孫興旺發(fā)達,經(jīng)??婆e及第。如今東臺富安鎮(zhèn)盧家巷還有盧氏古宅三座,是江蘇省及東臺市文物保護單位。富安鎮(zhèn)修譜以爵二為始遷祖。
三子良三先居泰興城南,再遷城北,成為泰興前盧家蕩之始祖。
高貴公秉性恬淡介潔,不樂仕進,率其子隱耕數(shù)十年,及其孫仁三而始以仕宦顯,歷兵部職方郎,著事業(yè)載史冊。后人評說:若非公之德厚者,能有此報與嗣?是而或席豐履厚,生活優(yōu)裕,或策名清時,振振者,代不乏人。高貴公固水之源,而木之本也。
有人說高貴公之先祖為汴人,族姓繁衍,富貴顯耀者甚多,然而代遠難稽,不欲強附,則高貴公之心固有卓然,自成一家者矣。故后人修家譜,不事附會,僅以高貴公為第一世。
這一支盧氏原則上講與丹陽陵口盧氏各不相涉。因為陵口盧氏宋代來自鎮(zhèn)江,而鎮(zhèn)江盧氏來自泗州。但難說數(shù)千年前也是一家子?!堆恿畋R氏族譜》是良三公的后代所編,但在修譜史中,道光八年(1828)戊子冬七修譜是靖江與泰興合修的,當(dāng)時由太平縣教諭商燮和作序,又有邑庠生陸鴻飛作序,由京口孫五成纂修。
泰興盧氏之由來
泰興別稱延令。原來泰興置縣是南唐升元元年(937),析濟川鎮(zhèn)置泰興縣。始建時,縣城設(shè)在濟川鎮(zhèn)。后因塌江,于964年移治今口岸以西的柴墟,并于四周壘土為城?!端问?middot;岳飛傳》:南宋建炎四年(1130),詔飛還守通、泰,“飛以泰無險可恃,退保柴墟”,即此。今為泰興市西北口岸鎮(zhèn),又名高港區(qū)。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至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曾一度為泰州州治所在。紹興十二年(1142)后,縣城移到延令村(原泰興鎮(zhèn),今濟川街道),柴墟結(jié)束了長達205年之久的縣治所在,一直至今。所以“延令”在泰興的叫法,如同“云陽”在丹陽的叫法一樣。“延令”可代指整個泰興市,而“柴墟”只指口岸鎮(zhèn)區(qū)。
延令盧氏來丹陽
按譜載:從泰興遷丹陽皇塘及金壇一帶的有5個人,全是良三公的后人。從年齡大小來排,分別是:
1.盧金如,18世,朋明公長子。生于嘉慶十六年(1811)九月,歿于咸豐九年(1859),享年49歲。配王氏,生一子:有貴。盧金如從泰興前盧家蕩遷金壇河頭閱宇圖柴墩村(東距皇塘白龍廟4.2公里),當(dāng)為此村支祖。
2.盧泰來,18世,精靈公子。字源來,配張氏,嗣一子:泮池。從其子泮池生卒為道光十五年(1835)—光緒二十四年(1898)來分析,盧泰來的生年約為1815年左右。盧泰來是從泰邑口岸遷金壇直溪橋西德茂村西官猷頭,成為支祖。
3.盧發(fā)高,19世,長林公子。生于嘉慶二十五年(1820),歿于同治十二年(1873),享年54歲,葬港東六十三圩。配張氏,葬小界溝村西。生四子:其章、其成、其昌、其美。盧發(fā)高從泰興前盧家蕩遷居白龍?zhí)列〗鐪洗澹▽僭饓h河頭鄉(xiāng)東明大隊大界溝生產(chǎn)隊),當(dāng)是白龍?zhí)粮浇男〗鐪?、大溝頭、東塘下村盧姓的支祖。
4.盧鵬高,18世。萬有公三子。字賓南,捐名岳,號鎮(zhèn)之。監(jiān)生。生于咸豐五年(1855)正月,配梁氏(1857-1905)。葬丹陽珥陵鎮(zhèn)北下泗溝。生三子:祥壽、祥興、祥發(fā)(早亡)。三女,長適陳、次適梁、三適費。盧鵬高從泰興口岸二圩遷珥陵鎮(zhèn)西北后湯莊(今稱中湯莊,有17戶盧姓),當(dāng)為此村支祖,也是民國十六年族譜主修。
5.盧天池,19世。金堂公子。生于同治二年(1863),歿于民國七年(1918)。享年56歲,葬張埝鎮(zhèn)新中里村前東南向。配張氏,葬張埝鎮(zhèn)南長溝東北向。生四子,圣魁、余魁、國魁、臣魁。盧天池從泰興口岸遷丹陽張埝鎮(zhèn),為今新中里盧氏支祖。
另外,根據(jù)朝門里宗親回憶,還有三個人在清末光緒年間從泰興口岸故土村遷丹陽張埝鎮(zhèn),即今朝門里,具體如下:
1.盧文魁,20世,寶慈長子,生于同冶十二年(1873)十月,歿于1960年農(nóng)歷二月,享年88歲。于光緒十一年(1885)即13歲時與其弟盧鶴魁一起從泰興口岸故土來江南朝門里定居。配韓氏,繼配錢氏。生兩子:天喜、天財(出繼)。
2.盧鶴魁,20世,寶慈次子,生于光緒四年(1878)十一月,歿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五月,光緒十一年(1885)即8歲時與其兄盧文魁一起來江南朝門里定居。嗣一子:天財。
3.盧先魁,20世,正慈次子,生于光緒十一年(1885)二月,歿于1937年農(nóng)歷十月,享年53歲。16歲那年即光緒二十六年(1900)從泰興口岸故土來江南投靠堂兄盧文魁,在朝門里定居。配孫氏,生4子:天林、天發(fā)、天龍、天海。
由以上分析,金壇河頭柴墩村、金壇直溪橋西德茂村是最早的宗親,可能在道光后期或咸豐年間已來到江南;再下就是盧發(fā)高遷居白龍?zhí)列〗鐪洗澹s在咸豐后期來到這里;再下就是盧鵬高,18世,遷珥陵鎮(zhèn)西北后湯莊,時間在光緒十一年(1885)左右。再次是新中里盧天池,在光緒十九年(1893)左右遷張埝鎮(zhèn)的。最遲的是盧先魁,光緒二十六年(1900)16歲時來朝門里定居。除最后一位外,其他的遷居時間不確定者是約定年齡在30至40歲之間。
總之,延令盧氏來到丹陽金壇一帶已有170多年了,一般已歷5代至6代,有的村已歷8代。2023年延令盧氏(世德堂)續(xù)修家譜完工,12月舉行了頒譜儀式。
盧氏族居的村莊
延令盧氏來到丹陽金壇一帶后,在這里耕讀生活,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幾個族居村莊,丹陽境內(nèi)比較集中的有4個村子:
一、皇塘朝門里村,位于皇塘鎮(zhèn)東北約5公里處。東望張埝村,北毗南周莊,西靠后湖村。村民住房布局分散,同姓住在一起。村子?xùn)|南西三面瀕楊柳河溝梢,綠水環(huán)抱,長達600多米。因村旁有朝門墩而得名。至2010年,全村有土地330畝,村民47戶,176人。其中盧姓16戶,與東塘下村盧氏同宗同源,堂號為“世德堂”。
二、皇塘大溝頭村,位于皇塘鎮(zhèn)東北約3.5公里處。東鄰東塘下村,南接上界溝村,北毗塘關(guān)里村,西靠前干塘村。因坐落在白龍?zhí)链鬁仙业纳翌^,故得名“大溝頭”。至2010年,全村有土地170畝,村民30戶,72人。其中盧姓5戶,20多人。
三、皇塘東塘下村,此村因處于白龍?zhí)帘卑叮咏饓料麓宓臇|首,故名“東塘下”。距皇塘集鎮(zhèn)約3.5公里,東鄰塘門村,南瀕白龍?zhí)?,西接小界溝村,北毗塘關(guān)里村。至2010年,全村有土地336畝,村民50戶,155人。其中盧姓約11戶,40多人。與朝門里村盧氏同宗同源,堂號為“世德堂”。
四、珥陵中湯莊村,此村始位于珥陵集鎮(zhèn)西北1.5公里處,東鄰江南工業(yè)園,南近丹西公路,西毗前湯莊村,北靠后湯莊村。至2010年,全村有土地82畝,村民47戶,154人。其中盧姓17戶,59人。與皇塘朝門里村盧氏同宗同源,堂號為“世德堂”。
責(zé)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