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陵古街千年史

《嘉定鎮(zhèn)江志》記載韋昭

昌國寺老照片
□ 蔣國清
在西晉古縣城丹陽延陵鎮(zhèn),有一條跨越三國兩晉至隋唐的延陵東街,跨過簡瀆河上的寶慶橋向東延伸,宛如一條時光的絲帶,串聯(lián)起無數(shù)歷史的珍寶。
寶慶橋東側(cè)、延陵東街北側(cè),曾矗立著一座聲名遠揚的西晉名剎昌國寺。據(jù)《至順鎮(zhèn)江志》記載“昌國寺在縣南三十五里延陵鎮(zhèn),唐大中初建,佛殿甚古,寺有古鐘”?!肚℃?zhèn)江府志》及《光緒丹陽縣志》載,昌國寺始建于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唐大中初(847年)重建佛殿,宋嘉祐間又進行修葺。明永樂、正統(tǒng)年間相繼營建。至明末,有正殿、法堂、方丈廊、廡及山門等50余楹。
昌國寺內(nèi)曾有的一口古銅鐘,乃是唐開元年間所鑄。寺內(nèi)有唐人劉鸞所塑的十八羅漢,其中的降龍尊者,更是流傳著一段神奇的故事。寺僧曾夜夢降龍尊者告知,天龍將與之戰(zhàn)斗,望僧助鼓三通。僧驚醒后,便聞烈風四起,雷轟電掣,直至天明才平息。起身查看,泥龍爪鬣淋漓,遍體萍藻,寺側(cè)還陷一深地,僧人為鎮(zhèn)魘此景,以木釘加固。
寺內(nèi)還有宋代著名書畫家米芾撰寫的《延陵昌國寺碑記》。元代薩都剌曾寫下《宿延陵昌國寺書于上人房二首》,其詩云“東風吹水碧粼粼,雨過村村野色新。小艇延陵廟前去,荇花開盡野塘春”,生動描繪了昌國寺周邊的春日美景,令人心馳神往。明時,邑人吳國仁有詩云:“舊邑荒基偏綠苔,獨留古剎倚云間;松筠掩映塵難到,煙霧迷漫鶴自回。”從中依稀感到當年此廟軒恢宏巍峨的氣勢。清代詩人諸葛程將《昌國泥龍》列為《云陽三十古跡》之一,并賦詩贊嘆“蜿蜒鱗甲復輕綃,缽底飛騰上碧霄。昨夜半天風雨急,老僧疑是海門潮。”然而,這座承載著無數(shù)歷史記憶的古寺,卻在抗日戰(zhàn)爭的烽火中化為灰燼,只留下無盡的遺憾與后人的追思。
在延陵東街不遠處,曾有一座畫梁雕柱的古建筑,便是韋昭故居,后被族人改為韋昭賢祠,用以祭祀這位文才史識卓著的史學家。韋昭(204-273年),吳郡云陽(今丹陽)人。東吳重臣,史學巨擘。一生著述頗豐,其《吳書》為東吳國史奠基,《國語注》考據(jù)精詳,被唐玄宗譽為“先儒領袖”。韋昭是古延陵四賢之一,其賢名千百年來備受世人敬仰?!豆饩w丹陽縣志》提到 “高陵亭侯祠在延陵鎮(zhèn),祀?yún)琼f昭,春秋有司致祭”,《明隆慶丹陽縣志》也載有 “射仆韋昭墓,在延陵鎮(zhèn),劉宰碑尚存”。這里的劉宰碑,是宋代太常丞劉宰親書的《韋昭本傳》碑,南宋時立于韋昭賢祠天井西面。據(jù)《延陵韋氏族譜》記載,韋公賢祠創(chuàng)建于唐代,歷經(jīng)五代損毀,宋代修繕復興,元代傾圮。明萬歷年間,韋昭裔孫韋學倡議重建,竣工后的祠堂坐北朝南,三進十五間,規(guī)模宏大。
祠外立有韋學所撰《重建先賢韋公祠記》石碑,記載了建祠的經(jīng)過。祠內(nèi)第一進中間三間設宗祠大門及東、西儀門,東邊為廚房,西邊為庫房;第二進中間三間為大廳,東西兩邊是臥室,正堂供奉韋昭像,兩側(cè)掛有鎮(zhèn)江知府霍鎮(zhèn)方送的 “后漢名賢”、丹陽知縣送的 “先儒領袖” 等六塊堂匾;第三進則是供奉祖宗世系牌位之地。第一進屋后天井內(nèi),東有古井,西立宋代劉宰所書韋昭碑及丹陽縣知縣曠鳴鸞所撰《重建韋氏賢祠記》石碑。后天井內(nèi),果樹花木繁茂,廂房存放雜物,一派寧靜祥和之景。族譜也記載,春秋二季,地方官員,韋氏各支系族人都前來祭祀。延陵大祠堂,更是所有延陵韋氏公認的祭祖中心。斗轉(zhuǎn)星移,世事滄桑,如今宗祠雖已不復往日輝煌,宋代劉宰所書“韋昭碑”也不知所終,但尚存三塊明代萬歷年間的祠、墓古碑,見證著往昔的榮光。近年,韋氏族人也已恢復祭祖活動,傳承著家族的文化與精神。
延陵古街西端的寶慶橋和古街南側(cè)的萬年橋,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吨另樻?zhèn)江志》記載 “寶慶橋在縣南三十五里大河上,俗呼延陵市石橋。”寶慶橋原為橫跨簡瀆河上的石橋,是延陵東街與外界聯(lián)通的重要通道,經(jīng)多次改建,現(xiàn)為混凝土公路橋。而萬年橋,名字蘊含著對長壽與永恒的祈愿,據(jù)《光緒丹陽縣志》記載:“萬年橋,在延陵縣放生池上,近昌國寺祝壽之所,故名。唐貞觀三年(629年),僧道果募建”,亦是香客往來的要道。兩座古橋,不僅是交通的樞紐,更是歷史的見證者,它們連接著古街的兩岸,也連接著過去與現(xiàn)在。
延陵古街不僅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還見證了抗戰(zhàn)的烽火歲月。1939年2 月,被譽為“老虎團”的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二團接到命令攻打延陵鎮(zhèn)。當時,日軍據(jù)點設于延陵鎮(zhèn)中心寶慶橋東側(cè)的地主大院和昌國寺內(nèi),戒備森嚴。新四軍二團參謀長段煥競和一營營長張铚秀果斷決定于除夕之夜發(fā)起襲擊,以火攻為主。這場戰(zhàn)斗激烈異常,最終擊斃、燒死日軍30余人,生俘日偽軍警60余人。延陵戰(zhàn)斗的勝利,迫使日軍收縮邊遠地區(qū)據(jù)點,為新四軍“東進”“北上”建立了重要的前進出發(fā)地,在抗戰(zhàn)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延陵古街,從晉唐走來,跨越千年歲月。昌國古寺雖毀于抗日戰(zhàn)火,但其遺址上的“延陵戰(zhàn)斗紀念碑”,銘刻著革命先輩的英勇,傳承著偉大的抗戰(zhàn)精神;韋昭賢祠歷經(jīng)風雨,雖僅存第一進東邊廚房,可屋后那千年“韋昭井”,依舊泉流潺潺,仿佛在訴說著韋昭當年的才情與賢德。作為丹陽珍貴的歷史遺存,古街承載著無數(shù)動人故事,滄桑中彰顯出獨特價值,激勵著人們探尋其深厚的歷史文化與精神內(nèi)涵。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