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zhèn)江袁姓為何號稱“臥雪堂”?

袁樞

復建的袁公義渡 邱隆洪 攝

鎮(zhèn)江袁姓家譜書影
文/邱隆洪
袁姓,在全國人數(shù)最多的五十個大姓中排名第37位,全國將近670萬人姓袁,約占全國人口的0.48%。江蘇袁姓人口不少,為全國袁姓分布第三大省,全省有58萬多人姓袁,約占全省人口的0.69%。袁姓在鎮(zhèn)江姓氏中排名第26位,全市大約有2.2萬人姓袁,在鎮(zhèn)江常住人口中約占0.69%,意味著我們身邊平均每145個人中差不多有一個人姓袁。
鎮(zhèn)江袁姓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東晉時期
袁姓來源相對比較單一,主要為舜帝之后,周滅商后,封舜帝后裔胡公滿于陳,胡公滿十三世孫諸,字伯爰,其孫濤涂,以祖父字為氏,稱爰氏,由于“爰”字與袁、榬、溒、榱、援等字音同,所以其子孫分別以這六個字為氏,即所謂“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至濤涂裔孫榬政,正式以袁為氏,故袁姓以爰濤涂為得姓始祖,而以袁政為立姓始祖。《中華姓氏源流大辭典》還收錄了袁姓的其他20多支來源,主要為少數(shù)民族漢姓。
袁姓發(fā)源于河南,早期主要在中原一帶繁衍發(fā)展,其中汝南一支最為興旺,這支袁氏發(fā)端于袁安。袁安,字邵公,東漢明帝時任楚郡太守、河南尹,后歷任太仆、司空、司徒等職,其子袁敞任司空,孫子袁湯任太尉,曾孫袁逢、袁隗分別任司空和太傅,四代人中均有人居于“三公”的高位,盛極一時,因此時人稱贊其家族為“四世三公”。相傳袁安沒做官的時候,客居洛陽,很有賢名。一年冬天,洛陽令冒雪去拜訪他,他家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陽令叫隨從掃出一條路才進到袁安屋里,只見袁安正凍得蜷縮在床上瑟瑟發(fā)抖。洛陽令好奇地問:“你為什么不向親戚請求幫助一下?”袁安回應道:“大家的日子都過得艱難,大雪天我怎么好意思去打擾人家?”洛陽令佩服他的賢德,認為他有“臥雪清操”,于是舉薦他為孝廉,袁安從此走上仕途,后來成為漢室社稷重臣,故后世袁氏多以“汝南”為郡望,以“臥雪堂”為堂號,有的還尊袁安為始祖。
江南一帶至遲在東漢末年即有袁姓居住、生活。從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袁姓子孫或因做官,或因避禍逃難,不斷往江南發(fā)展,特別是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南遷士族中,就有不少袁姓,還在江南的一些地方聚居形成大族,比如江西袁州(今宜春),就以袁姓聚族而居得名,唐代袁州宜春郡四姓,首位即為袁氏。
袁姓在今鎮(zhèn)江市域居住、生活的歷史至遲可以追溯到東晉時期,迄今已超過1600年。東晉袁湛,字士深,陳郡陽夏人,桓修領(南)徐州刺史時,出補撫軍長史;袁喬,桓溫鎮(zhèn)守京口時引為司馬。南朝宋時,南東海太守中有袁淑。
唐宋時期,袁姓在今鎮(zhèn)江市域已有較廣泛分布,唐《魏法師碑》碑陰題名的丹徒東鄉(xiāng)村民中,就有袁姓。北宋淳化三年《潤州砌大市磚街》碑所見姓氏中,也有袁姓。
方志有袁姓人士遷居鎮(zhèn)江的記載,其中,元代遷居鎮(zhèn)江的有:袁秀發(fā),泰州人,居京口。明代遷居鎮(zhèn)江的有:袁庸,字宗常,直隸滿城人,由海門知縣改任丹徒,卒葬丹徒,子孫居丹徒。
此外,清代駐防京口八旗蒙古旗人有取袁姓的,他們的后代共同構成了今天鎮(zhèn)江袁姓的一部分。
鎮(zhèn)江袁姓分支眾多
袁姓在鎮(zhèn)江主要分布在市區(qū)及丹陽,和其他地方的袁姓一樣,鎮(zhèn)江多支袁姓也以“臥雪堂”為號,有的還尊袁安為外紀始祖。
《中國家譜總目》收錄鎮(zhèn)江袁姓家譜8種,民間還有少量袁姓家譜未收錄其中,這些家譜記載的鎮(zhèn)江袁姓來源主要有這么幾支:
1.京口袁氏,這支袁氏自宋室南渡后遷居京口,明遭倭寇之亂,譜牒亡佚,先祖名諱、世系失考,清初新纂宗譜時尊明末時人袁憲、袁寶、袁章為始祖,別為大房、二房、三房,九世起字派為:恭寬信敏志,仁義乃賢師,忠孝承家學,道德培?;?hellip;…清同治辛未科進士袁善出自這支袁氏,為大房派十三世。
2.丹徒袁氏,始祖袁可邦,字仁寰,明代人。
3.丹徒袁氏,這支袁氏始祖袁庸,字宗常,明代直隸滿城(今屬河北)人,由海門知縣改任丹徒,卒葬丹徒,子孫居丹徒。袁庸子袁潔、孫袁陽,相繼登進士榜。
4.潤東袁巷袁氏,這支袁氏自稱南宋史學家袁樞之后。袁樞,字機仲,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南宋孝宗隆興元年進士,初任溫州判官、興化軍教授,歷任太府丞、兼國史院編修官、權工部郎官兼吏部郎官、吏部員外郎、大理少卿,出知常德府、江陵府等職,喜讀《資治通鑒》,著《通鑒紀事本末》42卷,為我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學著作,開創(chuàng)“紀事本末”這一新的寫史體例,兼有紀傳、編年二者優(yōu)點,對后世影響極大,明清兩代多有仿作。譜稱袁樞守江陵未久,以休致歸,路過鎮(zhèn)江,見潤東土沃風淳,遂卜居圌峰之右,其地后名袁巷(今屬大港街道),袁樞也被尊為這支袁氏始祖,袁樞生二子:時泰、時亨,別為二房,至九世衍為唐虞分、吉慶分、福祿分,其中唐虞分至十三世又衍出虞盛分一支,合族別為四大分,各分字派不同,其中唐虞分18世起字派為:良宇廣德、奎璧昭淳、鐘靈毓秀……虞盛分18世起字派為:良宇廣德、克紹錦祥、可彰其善……吉慶分18世起字派為:守廷士萬、以應敦厚、介爾聿修……福祿分18世起字派為:志懋嘉國、彩發(fā)興邦、家聲閥閱……除袁巷一地外,還有遷居丹陽及金壇、南京、揚州、江都、泰興、泗州等地的。
5.潤南柞樹岡袁氏,據(jù)《潤東袁巷袁氏族譜》記載,這支袁氏亦為南宋史學家袁樞之后,袁樞長子袁時泰,生二子:天爵、天祿。袁天爵,古城知縣,生二子:珍、璞;袁珍生二子:茂賢、茂德。袁茂德,諫議大夫,遷居柞樹岡,為本支始遷祖。
6.丹陽袁氏,始祖袁希學,唐代居溧水;始遷祖袁若昇,字永明,號壽山,宋代由溧水遷云陽唐溪。
7.云陽壩頭袁氏,始遷祖袁召,明代人。
8.云陽袁氏,這支袁氏尊東漢名臣袁安為外紀始祖,以宋時人袁宇為始遷祖。譜稱袁宇為袁安三十三世孫,字洪規(guī),號環(huán)山,世居汝陽,宋徽宗時為殿前侍衛(wèi),從高宗南渡,卜居丹陽麒麟里,與他一同遷居麒麟里的,還有其弟袁宙。傳至十世時,裔遷老村、襟居麒麟、裳遷陳巷、裀遷上段、袒徙山嘴。至十三世以后,老村支又衍為南塘、西塘、范巷、仕莊、奔牛、王巷、官溝、老廟、溝灣、溝東、岳墓、雅田、跳板頭、岳巷、西郵、社堰、老村、莊上、帽頭、北墅、水西、焦溝等20多個分支;陳巷支則衍為東分、中分、西分、袁岸分四支。麒麟一支則衍為包港分、京江分、團洲分、蘭洲分,散居包港、太平洲、團洲、樂生洲及鎮(zhèn)江城內等處,另有遷往揚州、泰興、江都、儀征等地的,28世起通族字號為:志成克立,載錫之光,善鐘家慶,德培運昌,敬承祖佑,士有純良,大宗福厚,源遠流長……
9.丹陽松卜袁氏,始遷祖未詳。
10.句容袁氏,這支袁氏始遷祖不詳,其中一支南宋時由句容遷居崇明。
■袁姓小檔案
袁
袁姓是全國第三十七大姓,將近670萬人姓袁,約占全國人口的0.48%;
江蘇為全國袁姓分布第三大省,全省有58萬多人姓袁,約占全省人口的0.69%;
袁姓是鎮(zhèn)江第二十六大姓,全市大約有2.2萬人姓袁,在鎮(zhèn)江常住人口中約占0.69%。
■鎮(zhèn)江袁氏名人
袁陽
明代官吏,字鳳儀,號健甫,直隸滿城籍丹徒人,弘治九年中進士,授應天府上元知縣。祖庸,丹徒知縣,卒葬丹徒,子孫居此。
袁文
清代慈善家,字秀溪,丹徒人,好興義舉,數(shù)度捐資助賑,救活者甚多,曾于邑中設水龍局、義渡,為丹徒有水龍、義渡之始。今古運河邊有復建的袁公義渡。
袁善
清代官吏、學者,字心谷,號亦履,丹徒人,同治十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光緒八年任貴州鄉(xiāng)試主考官,居官清介,選士公正,后以丁憂歸里,主講寶晉書院。
袁樹珊
民國名醫(yī)、命理學家,原名阜,字樹珊,以字行世,江都人,早年隨父袁開昌寓居鎮(zhèn)江,承家學,通醫(yī)術,以醫(yī)為業(yè),兼以算命卜卦,后就學于北京大學,并赴日本留學,在東京帝國大學攻讀社會學,回國后繼續(xù)以醫(yī)卜為業(yè),后專心于命理之學,聲名鵲起,政界顯要、富商巨賈均捧為上賓,被譽為“民國三大命理學家”之一。
明清兩代,鎮(zhèn)江袁姓有進士3人,舉人6人,多數(shù)出自京口袁氏;《鎮(zhèn)江人物辭典》收錄袁姓人物20多人。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為資料圖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