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校經(jīng)閣金文拓本》捐贈記

小校經(jīng)閣胡邦彥敬跋

《小校經(jīng)閣金文拓本》卷三內(nèi)頁

《小校經(jīng)閣金文拓本》
□ 王禮剛
《小校經(jīng)閣金文拓本》,為銅器銘文書籍,劉體智編,1935年石印本,2025年4月中旬,全套書籍捐贈給了鎮(zhèn)江市檔案館。《小校經(jīng)閣金文拓本》,為胡邦彥先生研究的金石文字之遺物。
劉體智(1879年-1962年),藏書家,字晦之,晚號善齋老人,安徽廬江人。劉體智生平愛好文物、古籍,所藏以甲骨、青銅器、各種版本和舊抄本聞名于世。所藏甲骨以量多、片大、字多著稱。據(jù)《五十年甲骨文發(fā)現(xiàn)總結(jié)》記載,他所藏甲骨有28000片,為國內(nèi)私人所藏甲骨之冠。著有《小校經(jīng)閣金文拓本》《善齋吉金圖錄》《善齋彝器錄》等。藏書樓名“遠望樓”“善齋”“小校經(jīng)閣”。“金文拓本”以“小校經(jīng)閣”藏書樓而名。
劉體智歷三十年之久訪求金文拓本,所錄金文,上自乾嘉舊拓,下至近代出土諸器,搜羅殆遍,最晚收錄至1933年安徽壽縣出土楚器?!缎⌒=?jīng)閣金文拓本》分三十九類,其中三代器二十六類約四千件:秦漢器、泉范、造像等共十三類,約三千件。
《小校經(jīng)閣金文拓本》前十卷為三代器,余為秦漢器。有拓片,有釋文,有考證文字,而且拓片清晰。釋文多引用徐同柏所作。亦有孫星衍、吳大澂、張廷濟等人考釋和往來書信?!缎⌒=?jīng)閣金文拓本》分鐘、句、翟、錞于、鼎、鬲、甗、卣、罍、壺、尊、觥、觚、觶、爵、角、斝、舉、舞、敦、簠、簋、盉、匜、盤、雜器、古兵等三十九類。劉體智序中曰:三十年來,積至二萬余張紙,懼其久而散矣,輒依類排比,去其重復(fù)疑偽,得六千五百余器,分載釋文并存。舊有題記,編為十八卷。該書對《周史頌敦》銘文考證頗為詳細,文字為徐同柏所作。
《小校經(jīng)閣金文拓本》,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輯錄了六千五百余件金文拓本,鎮(zhèn)江古文字學家鮑鼎先生亦參與幫助劉體智編撰。當時準備付印250套,由于時局原因,僅付梓180套而息工。因此,《小校經(jīng)閣金文拓本》印數(shù)稀少。由于歲月流轉(zhuǎn),再由于保管不善和流失,現(xiàn)流傳于世的全套者已屈指可數(shù)。
劉體智文物收藏,尤其是龜甲骨片和青銅器的收藏,堪稱海內(nèi)一流,世間罕有其比。其甲骨文的收藏在抗戰(zhàn)前就達28000余片,1953年全部出讓給國家。據(jù)文物部門統(tǒng)計,我國大陸現(xiàn)存的龜甲骨片,總共9萬余片,劉體智差不多就占了三分之一。與古城先賢劉鶚、葉玉森等甲骨、金文研究者,為我國古文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
徐同柏(1775年-1854年),清代篆刻家、金石學家,原名大椿,字籀莊,號籌臧,浙江嘉興貢生。承舅氏張廷濟指授,精研六書篆籀,多識古文奇字。
鮑鼎(1898年-1973年),字扶九,號默庵,鎮(zhèn)江人,擅長古文字、音韻學。著作有《張夕庵先生年譜》《春秋國名考釋》《九州釋文》《中國目錄學史》等10余種。為劉鶚著錄《鐵云藏龜》甲骨文作釋文。為王國維的金文著錄表作了補遺,將王國維收錄的4292種金文著錄增加到7149種。他最重要的著作是民國二十四年替劉體智編撰的《小校經(jīng)閣金文拓本》。
胡邦彥與劉體智是非常罕見的忘年交。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伊始,劉體智老人感到自己時日不多了,將自己所藏《小校經(jīng)閣金文拓本》一套,贈送給了胡邦彥先生。
胡邦彥(1915年-2004年),文字學家,字文伯,一字彥和,號蹇翁,鎮(zhèn)江人。曾在江蘇省立鎮(zhèn)江中學實驗小學、省立鎮(zhèn)江中學學習,后在無錫國學專修學校肄業(yè)一年。自1939年起,歷任復(fù)旦大學文書主任兼中文系助教、重慶內(nèi)遷婦女輔導院國文教授、上海第八女子中學高中語文教員,《辭?!氛Z詞編輯,上海教育出版社文科編輯。1975年退休后,1977至1983年在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上海師范學院古籍整理研究所為碩士研究生講文字學,并任研究生導師及參與古籍校勘工作。1985年參加《辭?!沸抻喒ぷ?,1987年應(yīng)邀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紐約大學訪問學者,講古代官名、人稱及閱讀與寫作等問題。著有《字學鼎臠》。整理研究丁蘧卿先生《所堂字問》。整理劉體智先生《小校經(jīng)閣金文拓本釋文斠補》。發(fā)表《四犯》傳奇以及大學古漢語教學中有關(guān)詩詞曲及書法論文若干篇。遺著《胡邦彥文存》。
胡邦彥先生作《小校經(jīng)閣胡邦彥敬跋》云:小校經(jīng)閣金文拓本,吾師廬江劉晦之先生所輯。先生藏甲骨多至二萬八千片,為當世之冠。郭鼎堂氏得其拓片,據(jù)以作殷契□編者也,先生藏吉金□伙,曾以拓本成“善齋”吉金錄三十八卷,印行此編。則以三十年精力□聚,吉金拓本二萬余紙,刪其字,少而緟複。之器共得約七千鼉輯,為十八卷,于乙亥(1935年)春景印行世,一將學者爭傳觀焉。其后二十余年,邦彥得列門墻,每侍先生□居,先生日記皆以篆書因論,及叚借之字。先生謂許叔重所云:本典其字依聲,讬事者蓋就其大要。言之亦有本有其字依聲,讬事者今謂之別字,古已有之,鐘鼎葬器中時有所見。因出示此編,其中釋文頗有更改于叚借之字,考證詳確,例證尤多,邦彥顓蒙讬為奇觀。先生敬舉以見賜,至今垂三十年,欲編次為金文,叚借考因循未果。今先生墓木已拱,與言及此,慙負為何如耶。庚午(1990年)驚蟄,弟子胡邦彥敬跋。
三十年,“慙負為何如耶”。先人胡邦彥已逝,其子胡果文、胡果威弟兄深刻反思和其文化傳承之責任,2024年6月,身為美籍華人的胡果威先生與我聯(lián)系:遵父遺囑,北京、上海兩地均提出檔案資料保管意愿,但考慮到先父的家鄉(xiāng)情結(jié),胡家人將考慮放棄北京和上海兩地之選擇,讓先父遺物重歸故里,以圓先父之遺愿并慰藉先父在天之靈。胡果文、胡果威委托我與鎮(zhèn)江檔案館聯(lián)系,將父親胡邦彥文存遺物捐給鎮(zhèn)江市檔案館。2025年4月17日,一輛上海搬家公司的廂車滿載著胡邦彥文存遺物,從胡果文教授家里運輸?shù)芥?zhèn)江市檔案館,《小校經(jīng)閣金文拓本》如愿捐贈。
《小校經(jīng)閣金文拓本》,是捐贈的8000余件古籍及文史資料中之一件,是我國近代著錄金文最為宏富的一部圖錄。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