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丹陽知縣曠鳴鸞

丹陽東門外轉(zhuǎn)河邊的萬善塔(民國) 圖:盧政 提供

尹和靖先生祠堂記 曠鳴鸞

《丹陽縣志補遺》記載了濫泥洪河

《丹陽縣續(xù)志》記載曠鳴鸞立的碑
文/盧政
明代萬歷后期,一個來自歐陽修家鄉(xiāng)的進士到丹陽任知縣,雖然短短6年,卻在丹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永載史冊。他的名字叫曠鳴鸞。
曠鳴鸞(1582至1640),字思恭,號聲和,廬陵敖城人。父親叫曠良悟,生了6個兒子,鳴鸞排行老四。曠鳴鸞天資聰穎,喜讀詩書。少游名儒鄒忠介之門,倡明正學(xué),為以后科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萬歷三十四年(1606),曠鳴鸞在江西省中舉,來年(1607)參加會試,治科易經(jīng),一舉考中進士,這年26歲。初授通政司政,不久被朝廷授為丹陽知縣,約在當(dāng)年七月前后,年輕的曠鳴鸞來到丹陽,繼前任知縣韓萬象后,正式就任丹陽的父母官。
為英相后人正名
曠鳴鸞到丹陽后,隨即處理了幾件事,甚得民心。
第一件事是疏浚運河。嘉慶《練湖志》卷二載:“萬歷三十五年,丹陽知縣曠鳴鸞浚運河,自倉前起,至觀音山。”可見曠鳴鸞到丹陽的那年的下半年,就辦了一件水利大事。“倉前”應(yīng)當(dāng)指便民倉前,在縣署東;觀音山在城北,即玉乳泉井所在地。所浚這段運河不長,約1.2公里。
還有一件事是萬歷三十七年(1609)為練湖桓姓正名復(fù)姓。
練湖桓家村唐代出了一個人物,叫桓彥范,是神龍政變中的五個關(guān)鍵人物之一,為終結(jié)武周、恢復(fù)李唐政權(quán)立下赫赫功勛,被拜為宰相。然而桓彥范當(dāng)上宰相沒多久,就被武三思等奸臣誣陷害死,剝奪封爵。后來桓彥范的靈柩運回曲阿,安葬在夏墅村酒流灣附近。唐景云元年(710)七月,桓彥范冤案昭雪,唐睿宗追復(fù)其官爵,賜謚“忠烈”。建中元年(780),桓彥范與裴寂、劉文靜等34人被唐德宗定為功臣上等。大中二年(848),唐宣宗李忱將桓彥范等37位功臣的畫像掛在凌煙閣內(nèi)。丹陽桓氏從此更加榮耀。
誰知到了宋代,桓彥范的后人卻因為宋徽宗立兒子為太子,不得不避諱改姓為柏。原來宋徽宗長子趙桓(1100至1156)大觀五年(1111年)立為太子。因太子名字中有個“桓”字,百姓必須避諱,所以桓家村就改“桓”姓為“柏”姓。這一改就將近500年,桓氏受此冤屈數(shù)百年,一直想改回原姓,但都沒實現(xiàn)。
曠鳴鸞到丹陽后,巡視民情,了解到練湖桓姓的冤情,也敬仰桓彥范歷史功績,決定助桓氏復(fù)姓。他首先以知縣身份,將桓彥范的忠烈事跡以及其后人的冤屈、復(fù)姓愿望逐級上報,獲得朝廷批準(zhǔn),然后下文正式宣布桓彥范后人恢復(fù)桓姓。并且在桓彥范宅址上建了“桓公家廟”,每年祭祀。
《云陽桓氏宗譜》還有曠鳴鸞當(dāng)年題寫的一首詩,詩云:先賢原是姓桓人,改為柏字許多春。吾今查得先賢事,送匾忠烈敬神明。龍飛夾日宗堂立,方顯桓公果是真。乃此依舊桓復(fù)姓,才是先賢親嫡孫。
在曠鳴鸞的努力下,由政府出面,每年派人來“桓公家廟”祭祀。家廟后改名為“桓忠烈祠”??滴跞曛匦?,邑侯張調(diào)鼐送匾,云:“巍功復(fù)煥。”
“桓忠烈祠”直到民國時尚存。里面有泥塑的醬黃色桓彥范將軍坐像,端坐在一米高的底座上?;笍┓杜字?,長須垂胸,雙目炯炯,一身浩然正氣。祠柱聯(lián)書“忠魂浩蕩昭南嶠,靖節(jié)巍峨峙北崗”。
題名“大士禪林”
丹陽城南舊有大士庵,在西門運河彎道邊,明代中期始建。嘉靖三十四年(1555),一個外方行僧到了這里,見這里臨近大道,又靠近運河,來往行人頗多,就選了一塊地,鏟除雜草,平整地基,筑起草房數(shù)間,請來觀世音菩薩像,天天供奉,取名“大士庵”。
周圍的善男信女見這里有觀世音菩薩像,也來燒香拜佛,一時間熱鬧起來了。僧人心地善良,除供佛外,還天天燒茶水,免費施舍給來往的客人喝。50多年過去了,僧人換了一批又一批,大士庵還是香火旺盛,施茶之風(fēng)不減,只是草房有點破舊,時常需要維修。
萬歷三十七年(1609),知縣曠鳴鸞赴延陵巡視民情,偶然路過這里,就停轎進屋休息。住持僧人圣諾見縣老爺來了,不敢怠慢,熱情接待。曠鳴鸞見寺宇是土墻草頂,陳設(shè)簡陋,又了解到僧人們多年來免費為來往客人提供茶水,就決定幫助他們翻建寺宇。
曠鳴鸞和圣諾法師商定,資金從兩方面入手解決,一是縣衙出一部分,另一部分從周圍富家居民化緣而來。具體工程由圣諾法師負(fù)責(zé)督造。不久一座小規(guī)模的寺院就建成了,殿宇寬敞,廳堂明亮。圣諾法師又請曠鳴鸞題匾“大士禪林”,懸于寺中。寺院更新屋宇后,香火更旺了,僧人繼續(xù)為來往行人免費供應(yīng)茶水,堅持了多少年。后來寺宇破舊了,又由僧人肇先、月澄主持修理,還添造了廳房數(shù)間。僧人與信眾為感謝曠知縣,在寺內(nèi)設(shè)立了曠公祠,祠額曰“清如水”,祠中還種植了幾株大蠟梅花,以紀(jì)念這位恩人。
清代,大士庵還是香火繼續(xù)延綿,這有清代詩人諸葛義和的《夜宿大士庵即曠公祠》詩為證。直到上世紀(jì)70年代,“大士庵”還在,二進一院,殿宇高大,一度是丹陽錫劇團的駐地。2015年丹陽修建姜家園路,“大士庵”建筑徹底拆除,累計存世時間共460年。
疏浚濫泥洪河
曠鳴鸞初到丹陽那幾年,還辦成了一件大事,即疏浚濫泥洪河。
濫泥洪河在縣東北之朱巷,是沿江圩地上的一條自然河流。多少年以來一直灌溉朱巷民田數(shù)百頃。然而歲久湮塞,水利功能早已喪失。萬歷三十七年(1609),邑人朱倌、朱侢等寫了一份申請,要求治理湮塞多年的濫泥洪河,造福百姓。請求書一級級上報,最后到達南京都察院提督操江、南京工部尚書丁賓手中。
丁賓是個有責(zé)任感的賢官,看了這份請求書,知道事關(guān)民生大計,當(dāng)即下了書札,飭令丹陽知縣曠鳴鸞查辦,恢復(fù)河道。
曠鳴鸞接到札令,立即與主簿沈應(yīng)隆下鄉(xiāng)調(diào)查,制定浚河方案,并向操院落實好資金來源,然后委托沈應(yīng)隆現(xiàn)場指揮,全面浚治。經(jīng)過幾個月艱辛奮戰(zhàn),濫泥洪河疏浚工程結(jié)束,“水道大通,鄉(xiāng)民賴以永濟”百姓歡欣鼓舞。
為了紀(jì)念這次重大的水利改造事件,曠鳴鸞建《濫泥洪河碑記》立于河邊,來年(1610)又在村中建“丁公生祠”,并建《操院敬宇丁公生祠記》碑,由薛敷教撰文,姜志禮書丹,談自省篆額,樹在祠內(nèi)供人瞻覽。
濫泥洪河疏浚一事歷屆修的《丹陽縣志》沒提到,直到民國6年,省政府通令各縣續(xù)修縣志,丹陽縣知事胡為就禮聘孫國鈞來任主編,濫泥洪河疏浚故事才被喜歡金石的孫國鈞“撈”了出來,寫入《丹陽縣續(xù)志》一書。
為先賢修祠立碑
萬歷三十七年(1609),曠鳴鸞還助建了尹和靖祠。尹和靖祠在東門外二十里尹家村(黃連莊西南),宋嘉定時建。年久失修,祠宇塌毀。
丹陽尹氏先祖尹焞(1072至1142),字德充,是理學(xué)大師程頤的得意門生,后來也成為一代儒學(xué)宗師,被賜為“和靖處士”。尹焞靖康之亂時從洛陽徙居紹興,成為尹氏南遷始祖。傳4世至尹國寧,庠生,由浙東遷丹陽橫塘黃連莊西南,是為丹陽尹氏始祖。這支尹氏在這里繁衍生息,形成了尹家村(今又分為大尹甲、小尹甲兩個村)。尹焞的13世孫尹羲,字叔明,洪武十年(1377)從尹家村入嗣胡橋夏墅劉氏,至第三代又恢復(fù)尹姓,從而開出夏墅尹氏分支,尹羲成為夏墅始遷祖。
尹焞21世孫尹際,感其先祖為理學(xué)名儒,見尹家村祖宗祠宇已塌毀,毅然動議重修。尹際到縣衙找到曠鳴鸞,尋求幫助。曠鳴鸞就讀《宋史》,了解到尹和靖是中國著名的理學(xué)家,非常感慨,決定助力修繕。得到縣府的支持,尹際隨即著手捐資修建,族人同心協(xié)力,不久一座氣勢宏偉的祠堂修好了。
祠堂落成時(1610),曠知縣作《尹和靖先生祠堂記》一篇,由教諭舉人劉日珩協(xié)同勒石建碑,立于祠中。落款時間為“萬歷三十八年春”。這篇記語言精練,內(nèi)涵深邃,表達了曠鳴鸞對先賢名儒的崇敬之情。
到了萬歷四十年,曠鳴鸞又選石材建“先賢尹和靖神道碑”“侍中韋昭神道碑”“先賢石曼卿神道碑”3塊巨碑,與先前移來的正德年間復(fù)制的“延陵吳季子墓碑”一起,立于南門外河干云陽驛前,供往來官員觀覽。在丹陽期間,曠鳴鸞還曾為延陵先賢韋昭修祠建碑,在東門開轉(zhuǎn)河建萬善塔。寶塔工程浩大,直到崇禎十年(1637)才建成。
曠鳴鸞在丹陽任職6年,因勤政愛民,政績優(yōu)異,萬歷四十一年被推薦入朝當(dāng)官。歷任禮部儀制司郎中、尚寶司卿、刑部侍郎等。崇禎十三年(1640)卒于京師,享年59歲,崇禎令“贈工部侍郞,賜祭葬,蔭一子”。
責(zé)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