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zhèn)江梳兒巷的并蒂蓮 民國戀人的婚書情緣


圖為孫鴻天提供
在鎮(zhèn)江文史愛好者、民間收藏人士孫國武的展柜深處,一對泛黃的民國結(jié)婚、訂婚婚書靜靜舒展,紙頁邊緣已染上時光的琥珀色。絹本上繡著的并蒂蓮依舊鮮活,仿佛還沾著八十多年前梳兒巷的晨露。這是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月8日,丹陽縣19歲的林翠英與丹徒縣19歲的康俊川在鎮(zhèn)江梳兒巷締結(jié)連理的見證。一紙婚約,將烽火年代里的青澀愛戀定格成永恒的浪漫。
天作之合:
兩小無猜的緣分之約
林翠英與康俊川的緣分,猶如江南春日悄然萌發(fā)的藤蔓,早早循著命運的軌跡交織生長。兩人同生于民國十一年(1922年),生日僅隔兩日,仿佛是上天特意安排的巧合。丹陽與丹徒地緣相鄰、人緣相親,這片土地早已浸潤在一衣帶水的情誼之中,而這對年輕人的相遇,更讓兩地的緣分有了溫暖的具象。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的一個午后,或許是在鄉(xiāng)鄰聚會中,或許是經(jīng)友人介紹,他們相識相知,從此心有所屬。在雙方家長的見證下,他們互換信物,可能是一枚溫潤玉佩,或是一方繡著蘭草的手帕,將彼此的心意鄭重封存。那時的民國,婚約締結(jié)既保留媒妁之言的禮俗,也漸興兩情相悅的新風?;闀?ldquo;雙方意志相投,性情相契”的字句,清晰傳遞出這對新人是心有靈犀的結(jié)合——沒有勉強,唯有默契,恰如春風拂過江南岸,自然而然,堪稱天作之合。
梳兒巷:
織機聲里的愛情密碼
這場婚禮的舉辦地——梳兒巷,本身就是一部寫滿故事的史書。這條長約700米的巷弄,北接中山路,南抵正東路,宛若一條時光隧道,一頭連著宋元的市井煙火,一頭系著民國的風雅歲月。
宋代時,這里名為“上河巷”,流水潺潺,繞巷而過;元明清三代,改稱“上河街”,商鋪林立,人聲鼎沸。清代中期,此處已成為織機的世界——不少機坊在此扎根,有的紡織京江綢,絲線在織機上跳躍如詩;有的專事制作織機,木屑飛揚中盡顯匠心。因巷口常擺放織機上的“梳櫛”,人們漸以“梳兒巷”相稱,這個充滿生活氣息的名字,一叫便是百年。
梳兒巷的絲織品曾驚艷歲月。宋元時期,鎮(zhèn)江產(chǎn)的江綢便已馳名四方;至明清,“京江綢”更成為這里的名片,一匹匹綢緞從此出發(fā),走入尋常人家,也進入顯貴府第。這里的文化底蘊,比綢緞更為深厚:著名史學家唐邦治曾在此居住,筆墨間書寫歷史經(jīng)緯;不遠處的夢溪園,是沈括撰著《夢溪筆談》之地,那些智慧文字或許曾在巷弄月色下醞釀;就連辛棄疾筆下“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的意境,也與此地風物悄然相合。
當織機的嗡鳴漸遠,梳兒巷依然見證著人間美好。林翠英與康俊川選擇在此舉行婚禮,仿佛是要請千年的文脈與市井的煙火,共同為他們的愛情作證。
婚書風雅:
筆墨藏著的白頭之約
展開那份婚書,絹本上的并蒂蓮開得正盛,左右相依,仿佛并肩而立的新人。證婚詞更將民國的浪漫與詩意抒寫得淋漓盡致:
“兩姓聯(lián)姻,一堂締約;良緣永結(jié),匹配同稱??创巳仗一ㄗ谱?,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綿綿,爾昌爾熾。謹以白頭之約,書向鴻箋;好將紅葉之盟,載明鴛譜。此證!”數(shù)行文字,字字珠璣。“桃花灼灼”既寫新人的青春容貌,更喻情意之熾熱,令人想見林翠英身穿紅嫁衣、面若桃花的樣子;“瓜瓞綿綿”寄托了對未來的美好期盼,愿家族昌盛、子孫滿堂;“白頭之約”是最鄭重的承諾,將一生相守書寫于紙,即成永恒誓言;“紅葉之盟”平添幾分宿命韻味,仿佛彼此相遇早已前世注定。
那時的婚書,總是如此風雅動人。有的寫“從茲締結(jié)良緣,訂成佳偶,赤繩早系,白首永偕”,有的書“喜今日赤繩系定,珠聯(lián)璧合。卜他年白頭永偕,桂馥蘭馨”。沒有辭藻堆砌,卻字字蘊含對婚姻的敬畏與珍惜。這些語句,不僅是文字,更是長輩的祝福、友人的期盼、新人間最溫柔的告白。
婚儀交融:
傳統(tǒng)與文明的共舞
民國的婚禮,恰如那個新舊交替的時代,既植根傳統(tǒng),亦吹拂文明新風。林翠英與康俊川的婚禮,想必也是如此。
男方家中早設好喜堂,墻面懸掛紅綢彩緞,莊重中透著時代氣息。禮案放置中央,上有插滿鮮花的花瓶,寓意花開富貴,另有一對紅燭。證婚人為鄉(xiāng)里德高望重的長者,居中而坐,男女主婚人分坐左右,介紹人立于兩側(cè),欣慰于牽線姻緣終成佳偶。可以想見,在媒人引導下,林翠英與康俊英并肩而立,幸福滿溢。儀式在樂聲中開始,賓客依次入席,目光匯聚于新人。司儀高聲宣讀婚書,每字每句叩擊心靈,莊重清晰。用印環(huán)節(jié),鮮紅印章落于婚書,如同為承諾加上重鎖。交換信物后,最終行鞠躬禮,面向證婚人、主婚人、來賓與彼此,每一次躬身,都是對過去的感恩、對未來的篤定。
這場婚禮,既規(guī)避了舊式禮儀的繁瑣,又保留了核心的儀式感;既采納文明新式的簡練,亦未舍棄傳統(tǒng)中的溫情。正如梳兒巷的風貌,既有老墻斑駁,也有新窗明亮。
穿越百年:
婚書與城市的情感基因
如今的梳兒巷,早已不同往昔?,F(xiàn)代化高樓在巷口聳立,掩去部分天光,但西側(cè)老屋依然倔強保留舊時輪廓——低矮屋檐,斑駁墻面,門口石階被歲月磨得光滑,大雜院里仍傳來鄰里熟悉的招呼聲。
這份婚書能跨越八十余年光陰呈現(xiàn)于我們眼前,得益于孫國武等收藏人士的努力。十多年來,他收藏了2800余份婚書,從清末龍鳳呈祥,到“文革”時期印有紅色語錄的證書,從民國絹本上的花鳥魚蟲,到新中國簡樸的油印婚書,每一份都承載著一個家庭的記憶。這些泛黃紙頁,是鎮(zhèn)江這座江南小城的情感切片,藏著無數(shù)人的喜悅與期盼。
鎮(zhèn)江本就是浸潤于愛情與誠信傳統(tǒng)中的土地。這里是“董永傳說”的發(fā)源地,七仙女與董永的故事早已融入城市基因;這里也是“延陵季子”的故鄉(xiāng),他以誠信聞名天下,讓“信”字成為這片土地的底色。或許正因如此,林翠英與康俊川的婚書中,才既有愛情的浪漫,也有契約的鄭重。
每次展開這份婚書,仿佛都能重回1942年的梳兒巷。耳畔響起巷中傳來的嗩吶聲,眼前浮現(xiàn)身著紅嫁衣的林翠英挽著康俊川,一步步走過青石板路;親友笑容真摯,那句“白頭之約,書向鴻箋”的誓言在巷弄中久久回蕩。
八十多年時光流逝,梳兒巷的織機聲早已遠去,但婚書中的愛意,卻如絹本上的并蒂蓮,永遠鮮活、永遠動人。它不僅是林翠英與康俊川的愛情見證,更是一座城市的浪漫記憶,是中國傳統(tǒng)婚姻文化中一頁溫柔的注腳。
(孫鴻天 朱美娜)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