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寫詩悼念蘇舜元

王安石像
□ 張崢嶸
王安石變法是中國歷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后最大的一次變法,其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的貢獻不言而喻。他不僅是北宋時期的政治家,也是文學(xué)家,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句。每當(dāng)我們歡度春節(jié),總會想起王安石的詩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fēng)送暖入屠蘇”;當(dāng)我們在大雪紛飛觀賞梅花時,總會想起他的句子“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本文筆者試圖探討一下王安石與蘇舜元之間的關(guān)系。
南宋大詩人陸游曾說:“蘇姓在本朝凡三望族。”也就是說在宋朝姓蘇的有三家是名望的大家族。并指出最先稱望族的是梓州蘇易簡家族(世稱銅山蘇氏)、第二是蘇紳家族(世稱蘆山蘇氏),排第三的蘇洵家族(世稱眉山蘇氏)。
銅山蘇氏是三望族中最早在鎮(zhèn)江居住生活的,去世后不少人也葬在鎮(zhèn)江,但了解的人不多。太簡即蘇易簡也。銅山蘇氏的蘇易簡在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中狀元及第。蘇太簡與孫子蘇舜元(才翁)、蘇舜欽(子美)也被時人稱為“三蘇”。蘇舜欽在給其叔父蘇叟寫的墓志銘中說蘇叟“終貧不能族歸,寓家京口”,至少那個時候蘇家已經(jīng)落戶鎮(zhèn)江了。
蘇舜元(1006年-1054年)號才翁,官至尚書度支員外郎,為人重氣節(jié)、善草書。蘇東坡評價蘇舜元的草書時說:“才翁草書真跡,當(dāng)為歷世之寶。”蘇舜元著作有《才翁集》一部。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五月初二日,時年四十九歲的蘇舜元不幸英年早逝,去世于北宋京城汴京(開封)的祖宅,根據(jù)《嘉定鎮(zhèn)江志》記載:“蘇舜元墓在五老山”。驚聞噩耗,其生前好友紛紛撰寫詩文悼念,其中王安石的《蘇才翁挽詩》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懷念之作。
這樣一位偉大的社會改革家,是什么緣故與蘇舜元結(jié)為朋友,我們未查到相關(guān)文獻記載。2007年3月,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范然、賈婧編著的《西津渡詩詞選》,只選了王安石的三首作品,其中寫蘇舜元的作品就只有挽詩《蘇才翁挽詩》。但從詩中“尚有故人淚”看,王安石與蘇舜元交往時間應(yīng)該也不短。不排除兩家是世交的可能,蘇舜元家族和王安石家族都是名門望族,父祖輩都是朝廷高官。蘇舜元的祖父蘇易簡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外公王旦官至宰相。王安石家族雖然不能和蘇舜元家族比,但也是詩書仕宦之家。其父王益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進士,官至都官員外郎。蘇舜元去世時,王安石還在舒州通判任上,第二年才奉詔入京,做宰相大刀闊斧改革那是后來的事。王安石的《蘇才翁挽詩》收錄于其《臨川先生文集》卷中。
其一:空余一丹旐,無復(fù)兩朱轓。寂寞蒜山渡,陂陀京口原。音容歸繪畫,才業(yè)付兒孫。尚有故人淚,滄江相與翻。
“丹旐”是喪家用來題死者名銜的銘旌,“朱轓”是車乘兩旁的紅色障泥,后常用指貴顯者之車乘。首聯(lián)“空余一丹旐,無復(fù)兩朱轓”,直接點明主題,描述了逝者去世后留下的只有一具黑色的喪旗(旐),再也沒有了生前所享有的煊赫官職(朱轓)。作者通過這種方式,表達了對逝者身份和地位的深深感慨,也透露出對逝者一生的回憶和懷念。
二聯(lián)“寂寞蒜山渡,陂陀京口原”,描繪了逝者去世后的環(huán)境,寂寞的蒜山渡口,京口原上的平坡,這些都是逝者生前生活過的地方,如今卻只剩下寂靜和空曠。這種描繪不僅表達了對逝者的懷念,也表達了對逝者生活環(huán)境的留戀和感慨。
三聯(lián)“音容歸繪畫,才業(yè)付兒孫”,描述了逝者的形象和才華,雖然人已不在,但音容笑貌卻永遠留在了畫中,他的才華和事業(yè)也交給了兒孫。這一聯(lián)表達了對逝者的敬仰和懷念,同時也透露出對逝者后代的祝福和期望。尾聯(lián)“尚有故人淚,滄江相與翻”,再次表達了對逝者的懷念和悲傷。作者說雖然已經(jīng)過去了很長時間,但仍然有故人淚流滿面,這表明逝者的離去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悲傷。同時,“滄江”也暗示了作者自己內(nèi)心的悲傷和懷念之情??偟膩碚f,這首詩通過描繪逝者的生活環(huán)境、形象、才華和事業(yè),表達了對逝者的深深懷念和悲傷之情。同時,詩中也透露出對逝者后代的祝福和期望,以及對逝者生活環(huán)境的留戀和感慨。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樸素,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懷念之作。
蘇舜元的墓位于當(dāng)時潤州的丹徒縣境內(nèi),其墓志銘里說:蘇舜元在京都去世時,“汴(梁)無資產(chǎn)以為生,諸孤就養(yǎng)江南,居潤州”。其墓葬與潤州的淵源可追溯至其家族在潤州的遷徙活動。蘇舜元及其兄蘇舜欽在世時與潤州有聯(lián)系,后均葬于潤州丹徒縣。其墓葬信息在《嘉定鎮(zhèn)江志》中有記載,“蘇舜元墓在五老山”,“五老山”可能是“五洲山”,但未明確標(biāo)注具體位置。
責(zé)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