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不伸手”為鏡鑒凈心自律
今年是偉大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王杰犧牲60周年。1965年7月14日,王杰在組織民兵進行地雷實爆訓(xùn)練時,拉火管突然自燃,為保護12位民兵和人武干部,他縱身撲向炸藥包,用生命踐行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個大無畏的人”的錚錚誓言。
2017年12月13日,習(xí)近平總書記看望了王杰生前所在連官兵。在介紹王杰正確對待榮譽和進步的展板前,習(xí)近平總書記深有感觸地說,王杰“在榮譽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質(zhì)上不伸手”,這“三不伸手”是一面鏡子,共產(chǎn)黨員都要好好照照這面鏡子。
“三不伸手”是王杰精神的底色,反映的是共產(chǎn)黨人的擔當與情懷。新時代新征程,每一位黨員干部都要遵照總書記的要求,以“三不伸手”為鏡鑒,錘煉自己、提升自己,永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的政治本色,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而努力拼搏。
思想上正本清源,補足精神之“鈣”。
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chǎn)階級政黨是代表無產(chǎn)階級利益的先進組織,必須保持自身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思想是行動的先導(dǎo),“三不伸手”首先體現(xiàn)的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堅守,對黨的事業(yè)、人民利益的忠誠。
習(xí)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為什么中國革命能成功?奧秘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就是共產(chǎn)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一旦患上“軟骨病”,就很難做到“心不動于微利之誘,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思想就會變質(zhì)、墮落腐化。要像王杰那樣“一心為革命”,時刻警示自己“不伸手”,深刻認識到“虛榮的人注視著自己的名字,光榮的人注視著祖國的事業(yè)”,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重,以虛榮、自私自利為恥。
人間最美是“初心”,思想上正本清源,神清氣爽,我們才更能體會為中華民族謀復(fù)興而努力奮斗的意義和由此帶來的自豪感、滿足感。
堅守廉潔之魂,祛除“四風(fēng)”之弊。
“三不伸手”,簡潔直白,倡導(dǎo)艱苦奮斗,拒絕奢靡享樂。王杰在日記中說,“比享受,使人意志衰退;比貢獻,使人奮發(fā)圖強。”在榮譽上不伸手,杜絕沽名釣譽之風(fēng),涵養(yǎng)謙遜務(wù)實作風(fēng);在待遇上不伸手,摒棄討價還價心理,強化責任擔當;在物質(zhì)上不伸手,抵制物欲誘惑,堅守廉潔底線。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貪腐官員的墮落,往往始于一次酒局、一場牌局等看似微不足道的“四風(fēng)”問題。這些問題如同溫水煮青蛙,致使他們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淪為階下囚。如果黨員干部不能時刻以“三不伸手”為鏡,檢視自己的品行、操守,一旦放松警惕,就很容易被“四風(fēng)”侵蝕,陷入違法違紀的深淵。
“勞苦之事則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黨員干部該有怎樣的“苦樂觀”?黨章中黨員義務(wù)第三項規(guī)定:“堅持黨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個人利益服從黨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貢獻。”這是黨的性質(zhì)和宗旨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賡續(xù)王杰精神以“三不伸手”為鏡鑒對黨員干部的要求。
凡事多“想一想”,寫好自我革命答卷。
王杰在日記中告誡自己,要學(xué)會運用自我批評這個改造思想的有力武器,天天打掃思想上的灰塵,“向眼睛學(xué)習(xí),眼睛能洞察萬物,而且自己也容不得一粒小小的灰塵”。“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學(xué)習(xí)王杰“三不伸手”的革命境界,就要像王杰那樣以自我革命的精神,不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革命者必先自我革命。”自我革命是我們黨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對確保黨永遠不變質(zhì)、不變色、不變味,鞏固長期執(zhí)政地位,對我們黨牢牢把握歷史主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立于不敗之地,對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shè)、民族復(fù)興偉業(yè),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自我革命“永遠在路上”,每一位黨員干部都要自覺地凡事多“想一想”,多想一想我們黨為之奮斗的革命理想、多想一想無數(shù)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輩、多想一想黨和人民在自己心中的分量、多想一想貪污腐敗的后果和危害、多想一想世界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不同命運,以堅韌和執(zhí)著的品格加強黨性修養(yǎng)。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王杰的一生只有短短的23個春秋,卻像一顆劃過天際的流星,迸發(fā)出耀眼奪目的光芒。他的革命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把“三不伸手”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平靜之心對己,以奮進之心處事,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在每一個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不凡的人生華章。(巴全東)
詳情請見:https://hfyapp.hanfenghao.com/contentDetail?contentId=1944600266261864448
責任編輯:龔逍遙